[发明专利]有机发光元件及包括其的发光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38913.1 | 申请日: | 2012-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333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李渊槿;文敬植;张星守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LG化学 |
主分类号: | H01L51/52 | 分类号: | H01L51/52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5 | 代理人: | 李洁;杨勇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机 发光 元件 包括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机发光元件及包括其的发光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元件是指,利用电流流过发光性有机化合物时发光的电致发光现象的自发光性元件。有机发光元件具有热稳定性优异且驱动电压低的优点,因此作为下一代元件在如显示或照明等多个产业领域受到瞩目。
但是,有机发光元件作为低电压、高电流的元件,若元件的面积增大,则包括在元件内的透明电极的面电阻也会增大。有机发光元件的层叠结构内的电极层具有有限的导电性,尤其在降低透明电极层的面电阻方面存在一定限度。若使个别有机发光元件大面积化,则会由透明电极的面电阻的增加引起部分电压下降。若现有的有机发光元件在双层叠结构(two-stack structure)的白色元件(white element)中的发光效率约为30lm/W的水平,则为得到对应于一个白炽灯的光通量的、约600lm的光通量,需要面积约为30×30cm2的有机发光元件。
一般而言,若制作均匀发光的10×10cm2大小的元件,则需要具有约1Ω/□水平的面电阻的透明电极。但是,要想让ITO电极实现约1Ω/□水平的面电阻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另外的辅助电极。当使用孔径比(aperture ratio)为90%的铝金属作为辅助电极时,为得到1Ω/□的面电阻需要约280nm厚度的铝膜。
但是,透明电极的面电阻应与发光面积成反比地下降。因此,为使面积为30×30cm2的有机发光元件以均匀的亮度发光,需要0.1Ω/□水平的透明电极。为实现0.1Ω/□的面电阻,则需要以2.8μm的厚度形成用作辅助电极的铝。以这样的厚度沉积金属是效率低的,并且该厚度使得难以进行光刻(photolithography)工艺。
因此,为了利用具有现有的发光效率的有机发光元件来代替白炽灯或光通量大于白炽灯的荧光灯,配置多个10×10cm2面积大小的有机发光元件与制造30×30cm2以上面积的有机发光元件相比更有效。
发明内容
技术课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使得为使多个有机发光元件发光所需的电连接操作变得简单的有机发光元件。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容易增加或替换有机发光元件的发光装置。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机发光元件,该有机发光元件是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及在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设置的有机层的有机发光元件,并且在所述有机发光元件的非发光面侧形成有用于串联地电连接两个以上元件的连接电极。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所述有机发光元件的发光装置。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有机发光元件使得能够容易地将多个有机发光元件电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有机发光元件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有机发光元件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有机发光元件的多个应用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有机发光元件之间使用另外单独的连接构件的电连接方法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有机发光元件的结构和与该结构对应的剖面结构;
图6和图7是示出具有多个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有机发光元件电连接的这一结构的发光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有机发光元件,其具有如下结构:该有机发光元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及在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设置的有机层,并且在所述有机发光元件的非发光面侧形成有用于串联地电连接两个以上元件的连接电极。
对有机发光元件而言,在对其进行使电流维持在一定水平的恒定电流驱动时是比较稳定的。有机发光元件具有如下特性:当对其进行驱动时,有机物温度越高,有机发光元件内的端子电阻越变小。如果对有机发光元件进行长时间的恒定电压驱动,元件因被持续驱动而发热,且元件内的电阻减小,从而比初始设定值大的电流在元件内流动。若更大的电流流过,则产生更多的热,由此会导致更大的电流流过,从而导致恶性循环。结果,会造成元件被以高于适当水平的亮度驱动,而导致使元件寿命缩短的恶劣影响。因此,使用能够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的驱动器:即使有机发光元件的温度上升,也仅有初始设定的电流流过元件;这在驱动无机发光元件时是很普遍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LG化学,未经株式会社LG化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3891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51-00 使用有机材料作有源部分或使用有机材料与其他材料的组合作有源部分的固态器件;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这些器件或其部件的工艺方法或设备
H01L51-05 .专门适用于整流、放大、振荡或切换且并具有至少一个电位跃变势垒或表面势垒的;具有至少一个电位跃变势垒或表面势垒的电容器或电阻器
H01L51-42 .专门适用于感应红外线辐射、光、较短波长的电磁辐射或微粒辐射;专门适用于将这些辐射能转换为电能,或者适用于通过这样的辐射进行电能的控制
H01L51-50 .专门适用于光发射的,如有机发光二极管
H01L51-52 ..器件的零部件
H01L51-54 .. 材料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