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滚珠丝杠的轴承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36586.6 | 申请日: | 2012-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032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2 |
发明(设计)人: | 永井丰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H25/24 | 分类号: | F16H25/24;F16C3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李辉;蔡丽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滚珠 轴承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滚珠丝杠的丝杠轴的端部支承成能够旋转的滚动轴承、和具有内嵌该滚动轴承的外圈的壳体的滚珠丝杠的轴承装置。
背景技术
滚珠丝杠具有:在内周面形成有螺旋槽的螺母;在外周面形成有螺旋槽的丝杠轴;和配置在由螺母的螺旋槽和丝杠轴的螺旋槽形成的轨道槽之间的滚珠。
作为机床、注射成型机、半导体元件制造装置等的精密进给机构使用的滚珠丝杠当高速、高循环使用时会变为高温,丝杠轴和螺母会发生热变形(丝杠轴由于热膨胀而伸展)。伴随于此,会发生滚珠的负载分布异常和工作性的恶化,从而作为进给机构的定位精度恶化。因此,在要求高定位精度的滚珠丝杠中,实施了对丝杠轴、螺母和配置在丝杠轴的端部的轴承装置进行冷却的对策。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如下:滚动轴承将丝杠轴的端部支承成能够旋转,在内嵌该滚动轴承的外圈的壳体与经由隔热材料固定在壳体上的主体框架之间、以及在螺母与经由隔热材料固定在螺母上的移动体之间设置间隙,向各间隙送入冷却用的空气,从而冷却上述螺母和滚动轴承。
并且,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在螺母上具有冷却机构的滚珠丝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01-11784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174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在滚动轴承的冷却效率方面有改善余地。具体地说,是对壳体的外周部进行了冷却,而不是作为发热源的轴承装置及其附近,因而不是进行有效率的冷却。
因此,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将滚珠丝杠的丝杠轴的端部支承成能够旋转的滚动轴承、或者能够高效率地冷却轴承装置的附近的滚珠丝杠的轴承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滚珠丝杠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内圈,其与滚珠丝杠的丝杠轴的端部配合并与所述丝杠轴一体地旋转;
外圈,其隔着配设在该内圈的外周的多个滚动体将所述内圈支承成能够旋转;和
壳体,其具有与所述外圈的外周面抵接的内周面,该壳体将所述丝杠轴支承成能够旋转,
沿着所述壳体的轴向形成有多个冷却用贯通孔,所述冷却用贯通孔贯通所述壳体的两端部,用于使冷却介质通过。
并且,所述滚珠丝杠的轴承装置的特征在于,连通所述冷却用贯通孔的槽部形成在所述壳体的端面。
并且,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所述冷却用贯通孔经由接头部件通过配管在壳体的外部连结。
并且,所述冷却用贯通孔可以沿着所述壳体的周向均等地配置。
通过这样配置上述冷却用贯通孔,可以使用与壳体的外侧相比离滚动轴承近的在壳体的内部设置的冷却用贯通孔来在壳体的圆周方向上进行均匀的冷却,因而与对壳体的外侧进行空冷的专利文献1的方法相比,能够高效率地冷却将滚珠丝杠的丝杠轴的端部支承成能够旋转的滚动轴承。
并且,可以形成有3~6个所述冷却用贯通孔。
上述冷却用贯通孔的数目越多,就越可以提高冷却效果,然而壳体的机械强度下降,加工成本也升高。并且,在上述冷却用贯通孔是2个的情况下,即使在圆周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配置间隔也大,因而发生温度梯度,壳体容易热变形成椭圆状。因此,优选的是,在3个以上6个以下的范围具有上述冷却用贯通孔。
并且,优选的是,所述冷却用贯通孔配置在所述丝杠轴的端部侧或者凸缘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滚珠丝杠的轴承装置,能够高效率地冷却将滚珠丝杠的丝杠轴的端部支承成能够旋转的滚动轴承或者轴承装置的附近。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滚珠丝杠的轴承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2是图1中的轴承装置的箭头a向视图。
图3是图1中的轴承装置的箭头b向视图。
图4是沿图3中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构成图1的轴承装置的压盖的平面图。
图6是示出滚珠丝杠的轴承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7是示出滚珠丝杠的轴承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的右侧视图。
图8是示出滚珠丝杠的轴承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的左侧视图。
图9是示出滚珠丝杠的轴承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的沿着轴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精工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精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3658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多层壳及多级复合孔结构的碳酸钙微纳米材料
- 下一篇:钢化玻璃防碎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