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用座椅有效
| 申请号: | 201280024969.1 | 申请日: | 2012-05-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474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9 |
| 发明(设计)人: | 关雄一郎;栗栖隆也;新妻健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N2/42 | 分类号: | B60N2/42;B60R2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0 | 代理人: | 余长江 |
| 地址: | 日本埼玉县朝***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座椅 | ||
1.一种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
位于座椅靠背框架的左右侧面且向上下方向延伸的框架侧部;
从该框架侧部向左右方向的内侧延伸的框架延伸部;
在连结所述框架侧部与所述框架延伸部的连结部,形成有施加冲击负荷时变形的变形部;
所述变形部与其他变形部相互相邻而形成,所述其他变形部与所述变形部的变形难易度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其他变形部设置于所述框架侧部或所述框架延伸部中的至少一方,是连结于所述变形部的脆弱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形部形成为,通过比所述其他变形部更小的冲击负荷而变形。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下方具备下部框架;
所述下部框架具有所述框架侧部及所述框架延伸部;
所述变形部形成于连结所述下部框架具有的所述框架侧部与所述框架延伸部的所
述连结部;
所述其他变形部形成于所述下部框架具有的所述框架侧部,是与所述变形部连结的脆弱部。
5.根据权利要求4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形部形成为,通过比所述脆弱部更小的冲击负荷而变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其他变形部的上方或下方的至少一方具有加强部。
7.根据权利要求6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部设置于所述其他变形部的前方或后方的至少一方。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部的一端,设置于以至少包含所述变形部与所述其他变形部的边界部的方式与所述变形部在前后方向重合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包含:
所述变形部及所述其他变形部中,设置于夹住至少一方的变形部的一部分的位置,限制所述至少一方的变形部的变形量的限制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具有两个形成于夹住所述至少一方的变形部的位置的相向部;
所述两个相向部之间的距离比所述至少一方的变形部的被所述限制部夹住方向的宽度较小地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由第1限制部及第2限制部构成,所述第1限制部及第2限制部分别具有在夹住所述至少一方的变形部的位置相向设置的限制面;
所述第1限制部及所述第2限制部中,至少一方具备的所述限制面形成为平面状。
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意一项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具有设置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抵接部;
以及所述至少一方的变形部变形时,与所述抵接部抵接的被抵接部;
所述座椅靠背框架设置有吸收所述抵接部与所述被抵接部抵接时的冲击负荷的冲击吸收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部由设置于所述至少一方的变形部的周边的第1限制部构成;
所述被抵接部由与所述第1限制部间隔设置的同时设置于所述至少一方的变形部周边的第2限制部构成;
所述冲击吸收部由设置于所述第1限制部与所述第2限制部之间的冲击吸收部件形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意一项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限制所述变形部的变形的被传递方向不脱离从所述变形部朝向所述其他变形部的方向的方向限制部,设置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
15.根据权利要求14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向限制部是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中,安装于与连接所述变形部与所述其他变形部的线不重合的位置的部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24969.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可控释放的转向性的自行车把立
- 下一篇:一种不对称菁染料化合物及其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