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口腔内速崩片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20882.7 | 申请日: | 2012-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4726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1 |
发明(设计)人: | 成泽真治;杉本昌阳;北冈健一;大川亚纪子;森本甫享 | 申请(专利权)人: | 田边三菱制药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61K31/4545 | 分类号: | A61K31/4545;A61K9/20;A61K47/10;A61K47/26;A61K47/32;A61K47/36;A61K47/38;A61K47/40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口腔 内速崩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掩盖苦味且具有充分的硬度的、含有贝他斯汀(Bepotastine)或其药理学上可接受的盐的口腔内速崩片。
背景技术
认为提供对于老年人、难以咽下的患者易于服用的制剂与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的提高、服药依从性的改善有关。特别是对于口腔内崩解片而言,不仅易于服用,而且通过证明与已经认可的制剂的生物学等效性,使新产品上市的可能性高,因此已经在大量产品中进行了开发。另外,口腔内崩解片在临床现场还具有减轻粉碎、混悬等配制操作的优点,因此与口腔内崩解片的需求有关。然而,在药物中大多数情况下呈现苦味、酸味等不愉快的味道,为了将这样的药物制成口腔内崩解片,抑制不愉快的味道的技术是重要的。
已知贝他斯汀苯磺酸盐被用作变应性鼻炎及荨麻疹等中使用的选择性组胺1受体拮抗药,但具有较强的苦味之类的问题。因此,为了进行经口给药,需要对苦味进行掩盖。
关于药物的苦味的掩盖,例如在WO2009/054432号(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下述内容:通过将已知具有较强苦味的西替利嗪(Cetirizine)或其盐、及环糊精类、以及玉米淀粉及纤维素类混合,通过直接粉末压缩法进行压缩成型,由此能得到苦味被掩盖的口腔内速崩片。但是,由于玉米淀粉及纤维素类的吸湿性高,所以有在保存中片剂的硬度易降低等难题。
另外,在WO2007/011018号(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下述内容:在制造口腔内速崩片时,通过使用含有具有苦味的药物及赋形剂、且苦味没有被抑制的颗粒;以及含有水溶性糖类的颗粒,由此可以有效地抑制在口腔内发生崩解时的药物的苦味。然而,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口腔内速崩片的制造工序与通常的制造工序相比,需要更多的制造工序,因此有生产效率差等难题。另外,担心由颗粒的分级而产生的含量均匀性的降低。
在WO2005/094812号(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下述内容:在以具有苦味的成分即那格列奈(Nateglinide)作为有效成分的药物组合物中,通过含有有机酸或无机酸、甜味剂、及香料中的至少一种,苦味得到降低,作为香料可以列举出L-薄荷醇。但是,在配合了薄荷醇的例子中,有后味残留之类的问题,苦味掩盖效果是不充分的。
在日本特开2005-343800号(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下述内容:通过将特定物性的咖啡因颗粒用含有水难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及增塑剂的包衣剂进行包衣,将所得包覆咖啡因颗粒用于口腔内崩解片,由此能得到咖啡因颗粒的苦味掩盖效果。但是,仅仅针对具有特定物性(粒径、硬度等)的咖啡因颗粒记载了上述苦味掩盖效果。另外,对于一次平均粒径为200~600μm的颗粒,残存服用时的味觉差等(偏差)问题。
另一方面,关于将环糊精等环状低聚糖配合于口腔内速崩片的技术,例如在WO2005/004923号(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一种口腔内速崩片,其特征在于,其为含有活性成分及环糊精或环糊精衍生物的片剂,该片剂中的70质量%以上的成分为环糊精或环糊精衍生物。然而,对于配合有70质量%以上的环糊精类的成分,有服用时的味觉差等(偏差)难题。另外,由于环糊精的吸湿性高,所以大量配合于处方成分时,担心在保存中片剂的硬度降低。
另外,在日本特开2005-298338号(专利文献6)中公开了一种速崩性压缩成型制剂,其是含有药物成分及没有被亲水基团的官能团取代的环状低聚糖(环糊精)而成的。但是,没有关于苦味掩盖的记载。
在WO2010/061846号(专利文献7)中公开了一种口腔内速崩片,其具备能在通常的片剂制造设备中制造、具有实用上充分的硬度、而且不易产生由湿度等主要原因引起的特性变化这样的优点,与对水的湿润性良好的赋形剂、水不溶性高分子及崩解剂组合而得到,配合环糊精作为助溶剂。然而,没有关于使用贝他斯汀或其药理学上可接受的盐等具有苦味的药物的记载。
另外,关于将薄荷醇配合于口腔内速崩片的技术,也被前述专利文献1、2、4、6、7所公开,但其只不过是作为清凉剂、香料、防困剂等配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WO2009/054432号公报
专利文献2:WO2007/011018号公报
专利文献3:WO2005/094812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5-343800号
专利文献5:WO2005/004923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5-298338号公报
专利文献7:WO2010/061846号公报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田边三菱制药株式会社,未经田边三菱制药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2088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