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高的结构稳定性的电池组有效
| 申请号: | 201280020167.3 | 申请日: | 2012-04-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932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1 | 
| 发明(设计)人: | 李汎炫;辛溶植;李珍圭;尹种文;秋渊奭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LG化学 |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H01M2/14 |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高伟;陆弋 |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结构 稳定性 电池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高的结构稳定性的电池组,并且本发明尤其涉及一种电池组,该电池组包括:电池模块阵列,该电池模块阵列具有布置成两行或者更多行的电池模块;电池模块中的每一个具有均具有如下结构,即:其中,在电池单元或者单元模块以倒置方式竖立的状态下,电池单元或者单元模块被堆叠,所述单元模块中的每一个中安装有两个或者更多个电池单元;一对侧支撑构件,所述一对侧支撑构件支撑电池模块阵列的前部和后部;下端支撑构件,该下端支撑构件支撑电池模块阵列的下端;两个或者更多个第一上安装构件,该第一上安装构件被联接到侧支撑构件的上端;第二上安装构件,该第二上安装构件被联接到第一上安装构件的上端,使得第二上安装构件以直角与第一上安装构件相交;以及后安装构件,该后安装构件被布置在电池模块阵列的后部处。
背景技术
由使用化石燃料诸如汽油和柴油的车辆引起的最大问题中的一个是造成空气污染。使用二次电池作为用于车辆的电源的能够充电和放电的技术已经作为解决这样的问题的一个方法而吸引非常大的注意。结果,仅使用电池操作的电动车辆(EV)和共同地使用电池和常规的引擎的混合动力电动车辆(HEV)已经被发展,并且一些是商业可用的。镍金属氢化物(Ni-MH)二次电池已经主待用作用于电动车辆(EV)和混合动力电动车辆(HEV)的电源。最近还已经使用锂离子电池。
对于待用作用于电动车辆(EV)和混合动力电动车辆(HEV)的电源的这样的二次电池,需要高功率和大容量。为此,小型的二次电池(单元电池)被串联地连接以形成电池模块和电池组。在适当的情况下,小型的二次电池(单元电池)被串联且并联地连接以形成电池模块和电池组。
通常,这样的电池组具有保护电池模块的结构,该电池模块中的每一个包括被安装在其中的二次电池。可以基于车辆的种类或者车辆中的电池组的安装位置而改变电池模块的结构。
在有效地固定大容量的电池模块的一个结构中,电池组被构造成使得电池模块被固定到坚硬的下板。在此结构中,每个单独的电池模块被固定到下板,使得通过下板的结构坚硬性来确保电池组的可靠性诸如耐久性和抗振性。然而,此结构具有存在确保下板的充分刚度的需要。
图1是包括作为具有以上结构的电池组的实例的单个电池模块的常规电池组的示例性透视图。
参考图1,电池组100包括单元模块10、下板20、一对侧支撑构件30和一对顶支撑构件40,该单元模块10中的每一个具有被安装在其中的二次电池。
在单元模块10被竖直地竖立的状态下,单元模块10被堆叠在下板20的顶部处。在侧支撑构件30中的每一个的下端被固定到下板30的状态下,侧支撑构件30被布置成与最外面的单元模块10的外侧紧密接触。
顶支撑构件40被连接在侧支撑构件30的上部之间以相互连接和支撑侧支撑构件30。
然而,具有上述构造的电池组具有小的容量,这是因为电池组仅包括单个电池模块。因此,难以将具有上述构造的电池组应用于外部装置诸如要求高功率和大容量的车辆。
因此,存在对于提供如下电池组的高度需求,该电池组包括布置成两行或者更多行的电池模块以实现高功率和大容量,并且具有能够确保电池组的耐久性抵抗震动和冲击并且电池组能够被紧凑地构造的特定结构。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因此,已经提出本发明以解决仍待解决的上述和其它技术问题。
具体地,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组,其中,第一上安装构件、第二上安装构件和后安装构件中的每一个具有在竖直截面中有角的角型管(angular pipe)的形状,使得能够使由于竖直振动和冲击导致的变形最小化。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组,其中,电池模块被向上地组装到均由角型管结构形成的第一上安装构件和第二上安装构件,使得通过角型管结构来支撑电池组的质量并且紧凑地构造电池组。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组,其中,使用车辆的结构的一部分形成电池组的一部分,使得能够将电池组稳定地安装在车辆中,同时使车辆中的电池组的体积最小化。
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LG化学,未经株式会社LG化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2016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