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冲击吸收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16144.5 | 申请日: | 2012-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592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近藤修 | 申请(专利权)人: | 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19/34 | 分类号: | B60R19/34;B60R19/2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陈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冲击 吸收 构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高效地吸收基于汽车碰撞而产生的能量的冲击吸收构件。
背景技术
为了缓和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的冲击,在汽车的前保险杠上安装有冲击吸收构件。冲击吸收构件吸收基于碰撞而产生的能量,通过使内部空洞的箱体(所谓的crush box、挤压盒)在碰撞的冲击下发生变形来吸收能量。
如今各种冲击吸收构件已实用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其中一例。
关于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冲击吸收构件,“包括:第1部分,其由金属材料形成且由具有外壁的筒状体构成;作为弯曲部的第2部分,其与该第1部分的外壁连续且向外侧折曲而形成;和第3部分,其与该第2部分连续且成为该第2部分的支承部,通过从所述第1部分的端部朝向所述筒状体的轴向作用的冲击载荷,连续地产生会使将所述第1部分的外壁折回而形成的折回部的长度有所增加的弯曲变形,由此吸收冲击能量,该冲击吸收构件的特征在于,所述第1部分在所述外壁中,至少在连续地产生所述弯曲变形的范围内具有沿所述筒状体的轴向延伸而设置的多条棱线”(参照专利文献1的权利要求1)。
另外,公开有“所述第1部分及所述第3部分均沿与所述筒状体的轴向大致平行的方向延伸而设置”的内容(参照专利文献1的权利要求10)。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561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人研究了专利文献1所记载那样的“通过连续地产生会使将第1部分的外壁折回而形成的折回部的长度有所增加的弯曲变形来吸收冲击能量的冲击吸收构件”的能量吸收性能。
此外,作为冲击吸收构件的变形方式,在现有技术中表述为“外壁折回”,但在本发明的说明中,表述为“主体部发生翻卷变形”,两者的表述不同但意思相同。
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截面为八边形的冲击吸收构件,与截面为圆形的冲击吸收构件进行比较研究。
在行程(stroke)为50mm以后的稳定变形状态下,圆截面的冲击吸收构件的反力为固定值,而八边形截面的冲击吸收构件的反力逐渐增加。考虑其原因在于,在八边形截面的冲击吸收构件中,随着行程增加而壁的折回变形的曲率减小,因此变形的能量增大。
反力增加会导致能量吸收量也相应地增大,但另一方面,要求安装冲击吸收构件的车辆主体侧具有能够抵抗该反力的强度。因此,必须提高车辆主体侧的刚度,从而导致成本增大。
另外,反力从行程中途开始增大反而言之,意味着反力在行程的前半部分较小,冲击吸收构件的单位重量的吸收能量较小。
另外,在冲击力沿着冲击吸收构件的轴向的情况下产生上述变形,但在冲击力相对于轴向错位地作用的情况下,存在如下问题:冲击吸收构件在变形中途与安装有冲击吸收构件的构件抵接而导致冲击吸收构件整体弯折(倾倒)。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所述技术课题而研发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冲击吸收构件,不增加车辆成本就能够增大冲击吸收构件的单位重量的吸收能量,能够防止冲击吸收构件整体的倾倒,从而进行稳定的变形。
发明人研究了如下内容:为了提高冲击吸收构件的单位重量的吸收能量且不增加车辆侧成本,使反力在整个行程内为固定值,即,使变形能量固定。
其结果为,由于难以控制折回变形的曲率变化来使变形能量固定,所以考虑通过以使变形部分的体积随着变形的增加而减小的方式来使变形能量固定。具体而言,考虑使冲击吸收部件为随着趋向于冲击吸收构件的前端而减小冲击吸收构件的轴向正交截面积的锥形。
本发明基于上述见解而实现,具体由以下结构构成。
(1)本发明的冲击吸收构件具有:筒状的主体部、和经由与上述主体部连续地形成的弯曲部而设置在该主体部的基端侧的凸缘部,上述主体部通过作用于上述主体部的前端侧的冲击载荷而发生翻卷变形,由此吸收冲击能量,该冲击吸收构件的特征在于,
使上述主体部的轴向正交截面为正多边形,并且使上述主体部呈与轴向正交的截面积随着趋向于前端侧而减小的锥形。
(2)另外,在上述的(1)所记载的冲击吸收构件中,上述主体部的轴向正交截面形状为正八边形。
(3)另外,在上述的(1)或(2)所记载的冲击吸收构件中,在上述主体部的侧壁上等间隔地设有沿轴向延伸的直线状槽。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由于使冲击吸收构件中的主体部的轴向正交截面为正多边形,并且使主体部呈与轴向垂直的截面积随着趋向于前端侧而减小的锥形,所以,不增加车辆成本就能够增大冲击吸收构件的单位重量的吸收能量。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未经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1614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