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处理方法、外侧接头构件、及三球销型等速万向接头有效
| 申请号: | 201280011140.8 | 申请日: | 2012-02-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157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7 |
| 发明(设计)人: | 板垣卓;加藤晴也;布赖恩·德里尓 | 申请(专利权)人: | NTN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16D3/20 | 分类号: | F16D3/20;F16D3/205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雒运朴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热处理 方法 外侧 接头 构件 三球销型 等速 万向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处理方法、外侧接头构件、及三球销型等速万向接头。
背景技术
在使用于机动车或各种工业机械等动力传递装置的等速万向接头中,存在使用三球销构件作为其内侧接头构件的三球销型等速万向接头。例如图15所示,三球销型等速万向接头具备外侧接头构件1、作为内侧接头构件的三球销构件2、转矩传递构件(辊构件)3。
外侧接头构件1具备在一端开口的杯状的口部4,在该口部4的内周面上形成有沿着轴向延伸的三条滚道槽6。在沿着各滚道槽6的圆周方向面对的侧壁上形成辊引导面(辊滑动接触面)7、7。
三球销构件2具备轮毂8和支腿轴9。在轮毂8形成有与轴(图示省略)能够以进行转矩传递的方式结合的花键或锯齿孔1l。支腿轴9从轮毂8的圆周方向三等分位置向半径方向突出。
而且,转矩传递构件3具备:其外径面13为凸球面的由环状体构成的辊12;经由多个滚子16而内嵌于该辊12的环15。即,辊12与环15经由多个滚子16而单元化,通过这些构件等构成辊组件。这种情况下,可以将辊12称为外侧辊,将环15称为内侧辊。
然而,外侧接头构件1由具有滚道槽6的口部4和从该口部4的底壁突出设置的杆部(图示省略)构成。而且,口部4的内径面呈现出将沿着圆周方向交替出现的小内径部7b和大内径部7c利用辊引导面7a连接的3瓣的花冠状。即,外侧接头构件1在内周的三个部位形成有滚道槽6,该滚道槽6由沿着圆周方向面对的辊引导面7a和设置在两辊引导面7a、7a之间的大内径部7c构成。
所述图15所示的三球销型等速万向接头为具备内侧辊和外侧辊作为辊构件的所谓双辊类型,但也可以如图16和图17所示,为在支腿轴的圆筒状的外周面经由多个针状滚子以可旋转的方式外嵌的辊构成的所谓单辊类型。这种情况下,各支腿轴9具备圆筒形外周74和在轴端附近形成的环状的环槽76。在支腿轴9的外周经由多个针状滚子82而旋转自如地外嵌有辊80。支腿轴9的圆筒形外周面74提供针状滚子82的内侧滚道面。辊80的内周面为圆筒形,并提供针状滚子82的外侧滚道面。
针状滚子32在从支腿轴9的半径方向观察到的外侧的端面处与外垫圈84相接,在相反侧的端面处与内垫圈88相接。外垫圈84由装配于环槽76的簧环86限制轴向移动,因此结果是针状滚子82也被限制轴向移动。
通常,对外侧接头构件1的辊引导面7a实施热硬化处理。作为热硬化处理是高频淬火,高频淬火大致分为在固定位置进行热处理的一次(一回)淬火法(专利文献1)和线圈与外侧接头构件相对移动的移动淬火法(专利文献2)。
如图10和图11所示,一次淬火使用具备高频感应加热线圈17的高频加热装置,该高频感应加热线圈17具有向外侧接头构件1的三个滚道槽6分别嵌入的加热部17a、17a、17a。因此,能够将辊引导面7a在接头轴向整个区域上一下子进行加热急冷。而且,在所述专利文献1中,由于在大内径部7c的内表面未形成硬化层,因此向感应线圈装配非导电性的铁氧体磁心。因此,通过使用这样的高频加热装置,如图11所示能够仅在辊引导面7a的表面形成硬化层S。
另外,移动淬火法使用图12至图14所示的高频加热装置。该高频加热装置具备:卷绕设置成三叶的三叶草状的线圈18;附设于该线圈18的冷却套19。线圈18具备沿着周向以约120°间距配设的大致三角形形状的加热部18a、18a、18a。加热部18a具有:与辊引导面7a相面对的弯曲部20a、20a;与大内径部7c面对的直线部20b。需要说明的是,冷却套19的形状是与线圈18同样的三叶的三叶草状。
在该移动淬火法中,使线圈18及冷却套19在外侧接头构件1的口部4内沿着轴向移动。伴随着该移动,将加热面(辊引导面7a及大内径部7c)加热,利用追随该加热而从冷却套19喷出的冷却水对该加热面进行急冷。因此,辊引导面7a及大内径部7c被进行加热硬化处理而形成硬化层S。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昭61-3448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公平3-26335号公报
发明的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通常的一次(一回)淬火法中,由于一下子进行加热后一下子进行冷却,因此具有在薄壁部等处容易发生变形的缺点。相对于此,移动淬火具有使产生的变形稳定或使淬火硬化层深度均匀化的效果。
然而,当考虑到接头的功能时,只要至少在辊引导面7a设置硬化层就没有问题。可是,若进行移动淬火,则如图14所示,辊引导面7a及大内径部7c被进行加热硬化处理而形成硬化层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NTN株式会社,未经NTN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1114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