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层覆铜层压材料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80008604.X | 申请日: | 2012-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920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13 |
发明(设计)人: | 稻住肇;佐佐木伸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坤日矿日石金属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23C14/02 | 分类号: | C23C14/02;B32B15/08;B32B15/088;B32B37/00;C23C14/14;H05K1/09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王海川;穆德骏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层 层压 材料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双层覆铜层压材料,其为在氮气气氛中对厚度为12.5~50μm的聚酰亚胺薄膜的单面或双面进行等离子体处理后,通过溅射或电镀形成厚度为1~5μm的铜层而得到的双层覆铜层压材料,其特征在于,通过在所述氮气气氛中的等离子体处理使聚酰亚胺薄膜含有氮从而将聚酰亚胺薄膜表面改性,并且使该聚酰亚胺薄膜的由蚀刻液引起的溶解比非等离子体处理的聚酰亚胺薄膜延迟。
2.一种双层覆铜层压材料,其为在氮气气氛中对厚度为12.5~50μm的聚酰亚胺薄膜的单面或双面进行等离子体处理后,通过溅射或电镀形成厚度为1~5μm的铜层而得到的双层覆铜层压材料,其特征在于,等离子体处理后的聚酰亚胺薄膜的表面含有比没有等离子体处理的影响的聚酰亚胺薄膜的厚度方向的中心增加的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覆铜层压材料,其特征在于,进行抑制聚酰亚胺薄膜表面的水解的改性。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双层覆铜层压材料,其特征在于,在聚酰亚胺薄膜的单面或双面形成铜层之前,通过溅射在该聚酰亚胺薄膜上形成Ni、Cr、Ni-Cu合金或Ni-Cr合金的粘结层。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层覆铜层压材料,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粘结层的厚度为10nm以下时,常态剥离强度为0.90kN/m以上,耐热剥离强度为0.70kN/m以上。
6.一种双层覆铜层压材料的制造方法,其为在氮气气氛中对厚度为12.5~50μm的聚酰亚胺薄膜的单面或双面进行等离子体处理后,通过溅射或电镀形成厚度为1~5μm的铜层的双层覆铜层压材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在所述氮气气氛中的等离子体处理使聚酰亚胺薄膜含有氮从而将聚酰亚胺薄膜表面改性,并且使该聚酰亚胺薄膜的由蚀刻液引起的溶解比非等离子体处理的聚酰亚胺薄膜延迟。
7.一种双层覆铜层压材料的制造方法,其为在氮气气氛中对厚度为12.5~50μm的聚酰亚胺薄膜的单面或双面进行等离子体处理后,通过溅射或电镀形成厚度为1~5μm的铜层的双层覆铜层压材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等离子体处理后的聚酰亚胺薄膜的表面的含氮量比没有等离子体处理的影响的聚酰亚胺薄膜的厚度方向的中心的含氮量增加。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层覆铜层压材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进行抑制聚酰亚胺薄膜表面的水解的改性。
9.如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双层覆铜层压材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聚酰亚胺薄膜的单面或双面形成铜层之前,通过溅射在该聚酰亚胺薄膜上形成Ni、Cr、Ni-Cu合金或Ni-Cr合金的粘结层。
10.如权利要求6~9中任一项所述的双层覆铜层压材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粘结层的厚度为10nm以下时,使常态剥离强度为0.90kN/m以上,使耐热剥离强度为0.70kN/m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坤日矿日石金属株式会社,未经吉坤日矿日石金属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08604.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报文过滤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一种仿冒判断方法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