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轮胎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08225.0 | 申请日: | 2012-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476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9 |
发明(设计)人: | 村濑伸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主分类号: | B29D30/54 | 分类号: | B29D30/54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轮胎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轮胎制造方法,更特别地,涉及一种当单独制造的胎面和基胎一体化在一起时、缓冲胶被最优化地贴附在胎面和基胎之间的轮胎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已知的轮胎制造方法中,轮胎的胎面和为轮胎提供基体的基胎被单独地制造。然后在胎面被贴附到缓冲胶的顶表面之前未硫化的缓冲胶被贴附到基胎的外周面。并且最终缓冲胶被硫化,由此利用胎面和基胎之间的缓冲胶将胎面和基胎接合在一起。
例如通过利用抛光机去除使用过的轮胎的磨损的胎面部来形成基胎的贴附新胎面的贴附面。然后使形成有贴附面的基胎沿着基胎的周向经受从基胎的钢带束到贴附面的厚度(在下文中称为“测量厚度”)的测量,并且从测量结果检测最薄的厚度作为基胎的轻重量点的位置。绕着贴附面缠绕的缓冲胶通过挤出成型机被挤出成型为预定长度和预定宽度,该预定长度是单个轮胎的周长。如此挤出成型的缓冲胶通过诸如输送机的输送部件输送到到基胎的贴附位置,并且缓冲胶以其前端处于轻重量点的位置的方式周向地缠绕。也就是,随着缓冲胶以其接合部与轻重量点的位置对齐方式绕着基胎的贴附面缠绕,基胎的测量厚度和缓冲胶的厚度整体上将近似均匀。因而,当胎面被贴附在缓冲胶上时,制造了均匀性优异的轮胎。
然而,因为由于缓冲胶的较低温度引起的较小挤出量,从挤出成型机挤出的缓冲胶的前端趋向于比绕着贴附面的卷绕中途的其它部分薄。此外,在挤出量被控制为变小的卷绕的端部处,缓冲胶的后端趋向于比卷的中途的部分薄。换句话说,缓冲胶的接合部与基胎的测量厚度最薄的轻重量点的对齐能够产生缠绕有缓冲胶的基胎的最薄点,因而降低了轮胎的均匀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6224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已做出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通过将缓冲胶贴附到基胎而生产具有优异的均匀性的基胎的轮胎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中,沿着具有缓冲胶用的贴附面的基胎的圆周方向测量从位于基胎的最外层的带束到贴附面的厚度并且检测最大厚度位置。从最大厚度位置开始绕着基胎的圆周方向卷绕从挤出成型单元挤出的缓冲胶。根据该方法,从挤出成型单元挤出的缓冲胶的具有比缓冲胶的卷绕中途的厚度薄的厚度的前端与缓冲胶的作为具有较薄厚度的挤出末端的后端接合的接合部,与带束和贴附面之间的厚度的最大厚度位置对齐。因此,通过本方法贴附缓冲胶的基胎展示了具有均匀的基胎和缓冲胶的总厚度的优异均匀性。
此外,在本发明的另一方法中,利用非接触式传感器测量从所述位于最外层的带束到所述贴附面的厚度。根据该方法,能够在不对贴附面造成任何损伤的情况下测量从位于最外层的带束到贴附面的厚度。
此外,在又一方法中,所述非接触式传感器是涡电流式移位传感器。根据该方法,涡电流式移位传感器能够检测构成基胎的一部分的钢带束,因此能够在不对贴附面造成任何损伤的情况下测量从钢带束到贴附面的厚度。
此外,在又一方法中,存在标记所述最大厚度位置的附加步骤。根据该方法,能够可视地识别最大厚度位置,使得能够准确地掌握缓冲胶的卷绕起始位置。尤其地,如果标记设置在基胎的侧区域,即使在贴附有胎面的轮胎的制造完成之后也能够确认缓冲胶的卷绕起始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缓冲胶贴附机的示意性构造图。
[图2]是贴附到基胎的贴附面的缓冲胶的接合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沿着抛光之后的基胎的周向的橡胶厚度的分布图和贴附到基胎的缓冲胶的厚度的分布图。
在下文中,将基于优选实施方式说明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不意图限定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范畴而是例示本发明。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所有特征和特征的组合对于本发明不必是必不可少的,并且上述特征和特征的组合包括可选择性地采用的构造和配置。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将缓冲胶11贴附到基胎10的贴附面10a的缓冲胶贴附机(cushion gum application machine)1的示意性构造图。图2是绕着基胎10的贴附面10a缠绕的缓冲胶11的局部放大图。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缓冲胶贴附机1包括基胎保持单元2、输送单元3、缓冲胶11的挤出成型单元4和控制单元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普利司通,未经株式会社普利司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0822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