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后座部分遮盖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280008152.5 | 申请日: | 2012-01-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477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9 |
| 发明(设计)人: | 小川浩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林技术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B60R5/04 | 分类号: | B60R5/04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杨娟奕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后座 部分 遮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遮蔽车辆的行李箱的后座部分遮盖装置。
背景技术
在其中行李箱没有与乘客室分隔开并且行李箱设置在后座的后部处的两厢型汽车等中,后座部分遮盖装置在行李箱中靠近后座的后部设置,使得从外面不能在视觉上识别行李箱中放置的行李。
后座部分遮盖装置通常具有用于遮蔽整个行李箱的后座部分遮盖板、容纳后座部分遮盖板的壳体和与后座部分遮盖板的后端固定连接并且可旋转地支撑在壳体内部的卷绕轴。进一步地,在壳体的一个表面中形成沿纵向方向延伸的狭缝形开口。卷绕轴被推动以在卷绕方向上旋转,从而打开并扩展的后座部分遮盖板可以通过所述开口被卷起。板状抓握板连接到后座部分遮盖板的远端。抓握板具有抓握部和锁定钩,所述抓握部在使用者从壳体内部拉后座部分遮盖板时用于供使用者用手抓握,所述锁定钩设置在沿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中的每一个处。进一步地,由于抓握板大于开口,因此即使在通过卷绕轴卷起后座部分遮盖板的状态下抓握板也不能通过开口进入壳体内部而是从开口突出。因此,整个后座部分遮盖板没有绕卷绕轴卷起。
进一步地,形成汽车的行李箱的后端部的后门通常为朝向车辆的后侧弯曲的形状,因此,行李箱的整个表面可以被构造成通过将抓握板形成为对应于后门的形状的形状而被遮盖和隐藏。
在使用后座部分遮盖装置时,使用者抓握设置在抓握板处的抓握部,并克服在卷绕轴的卷绕方向上的推力而从壳体的开口拉后座部分遮盖板,并将抓握板的两个端部处的锁定钩锁定到设置在行李箱的侧部处的锁定装置。在将锁定钩锁定到锁定装置时,后座部分遮盖板保持打开和扩展状态。
上述抓握板通常由具有特定厚度的树脂等的成型体、增强板等制成,因此,在后座部分遮盖板绕卷绕轴卷起的状态下,从壳体的开口突出的抓握板由于其自身重量而处于下垂状态。因此,当车辆移动时,由于振动等产生抓握板与壳体等干涉并且出现异常噪声的问题。
因此,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解决所述问题的相关技术的后座部分遮盖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在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后座部分遮盖装置中,在沿抓握板的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处,代替锁定钩设置端盖,并且在壳体的开口的宽度方向的两个端侧部处设置接合孔。端盖起到该端盖锁定到行李箱的侧部处的锁定装置的作用以及还起到装配到接合孔中的作用。在专利文献1中,当后座部分遮盖板被卷起并容纳在壳体中时,端盖和接合孔装配,藉此抓握板能够保持水平状态,并且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后座部分遮盖装置中,接合孔需要被形成在壳体的开口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侧部处,因此依然存在机械加工工时的数量增加并且成本相应增加的问题。
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可以解决专利文献1中的后座部分遮盖装置中出现的问题的相关技术的后座部分遮盖装置的另一个示例的结构。图1显示了相关技术的后座部分遮盖装置的另一个示例的截面示意图。一对锁定工具(锁定钩)160设置在抓握板的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处,其中所述抓握板设置在后座部分遮盖板100的拉出方向的远端处,所述一对锁定工具用于在打开和展开后座部分遮盖板100时通过与设置在未示出的汽车的行李箱后侧部处的锁定装置接合而保持打开和展开状态。
在锁定工具160中的每一个中,接合在壳体150的供后座部分遮盖板100进入和退出的开口120中的第二接合部110以及与锁定装置接合的未示出的第一接合部一体形成。进一步地,里面装配有形成壳体150的开口120的一部分的上缘部170的沟槽130形成在第二接合部110的上表面上。在第二接合部110的底面上,邻接在壳体150的表面上的止动部140通过在开口120的下侧突出而形成。壳体150被形成为可在使开口120的开口高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宽度)扩大的方向上弹性变形。
第二接合部110被装配在开口120中,同时使开口120变形,藉此形成壳体150的开口120的一部分的上缘部170和在锁定工具160的第二接合部110的上表面上的沟槽130彼此接合。因此,抓握板被水平保持并且可以防止抓握板的下垂,而不需要在壳体150的开口120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侧部处设置接合孔,并且不会增加部件的数量。进一步地,止动部140和壳体150彼此邻接,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由于抓握板自身的重量而导致的下垂。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10-44870A
专利文献2:JP2000-289529A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林技术研究所,未经株式会社林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0815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