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前部用吸收体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07956.3 | 申请日: | 2012-0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702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宫崎章人;增田出光;大野伸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铃木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19/34 | 分类号: | B60R19/34 |
代理公司: | 北京格罗巴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06 | 代理人: | 刘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前部 吸收体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特别地涉及安装至纵梁的前端面的作为由树脂制成的载荷吸收材料的车辆前部用吸收体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地,在轻小型车辆中存在着紧凑设计的需求。因此,这种类型的车辆需要被设计成:在车辆前部中没有设置车辆前后方向上厚的保险杠梁或者吸收体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前后长度短的前后部空间吸收来自车辆前方的载荷。
此外,在车辆前部中设置有诸如纵梁、保险杠中网(bumper net)和前保险杠等构件。因此,在不引起纵梁塑性变形但是引起前保险杠或保险杠中网塑性变形的相对小的载荷施加到车辆前部的情况下,当棒状物体(例如,行人的腿部)上下平行地抵接纵梁以向纵梁施加载荷时,相对大的载荷会施加到所述腿部,其中所述纵梁作为车辆前部的主骨架具有高刚性,并且当腿部与所述纵梁的前面抵接时,所述纵梁几乎不吸收载荷。
因此,一些传统的车辆在车辆前部中设置有由树脂制成的保险杠中网,通过利用保险杠中网的结构吸收来自车辆前方的相对小的载荷(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至专利文献4)。在传统的车辆前部的结构中,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以保险杠中网的上下安装部为支点向车体后方弯折,使得来自车辆前方的相对小的载荷被吸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4489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8761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153832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3-10414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上述传统的车辆前部的结构中,由于保险杠中网主要起到保持前保险杠等的功能,因此存在难以有效地吸收来自车辆前方的相对小的载荷并且不能防止局部地施加载荷的问题。
考虑到上述情况做出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车辆前部用吸收体结构:当相对小的载荷等从车辆前方施加至具有与所述纵梁对应的上下长的形状的吸收体时,所述车辆前部用吸收体结构能够在通过使吸收体结构以安装至纵梁的安装部为中心均匀地变形而将上下长的棒状物体保持为竖直的状态下,有效地吸收来自车辆前方的载荷因此防止局部地施加载荷。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在本发明中,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纵梁的车辆前方没有设置保险杠梁的车辆前部中,在所述纵梁的前端面,安装有向车辆后方突出的前面开口的箱形状的吸收体,所述吸收体的位于车辆后方的底面包括:中心底面部,其配置在中心部;以及相对底面部,其配置成隔着所述中心底面部彼此相对并且其幅宽形成为大于所述中心底面部的幅宽,在所述中心底面部的后面设置有用于安装至所述纵梁的、向车辆后方延伸的突起部,以及所述吸收体的侧壁部配置成从所述中心底面部和所述相对底面部向车辆前方延伸且截面形状与所述中心底面部大致相似,在所述吸收体的侧壁部的车辆前方侧的周围设置有平面形状的前面部,在所述侧壁部中,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缺口部设置在离开所述中心底面部的位置。
此外,在本发明中,所述缺口部设置成从所述相对底面部直到所述侧壁部的车辆前方侧周围的前面部,并且使所述缺口部远离所述中心底面部沿至少四个方向呈放射状。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前部用吸收体结构中,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纵梁的车辆前方没有设置保险杠梁的车辆前部中,在所述纵梁的前端面,安装有向车辆后方突出的前面开口的箱形状的吸收体,所述吸收体的位于车辆后方的底面包括:中心底面部,其配置在中心部;以及相对底面部,其配置成隔着所述中心底面部彼此相对并且其幅宽形成为大于所述中心底面部的幅宽,在所述中心底面部的后面设置有用于安装至所述纵梁的、向车辆后方延伸的突起部,以及所述吸收体的侧壁部配置成从所述中心底面部和所述相对底面部向车辆前方延伸且截面形状与所述中心底面部大致相似,在所述吸收体的侧壁部的车辆前方侧的周围设置有平面形状的前面部,在所述侧壁部中,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缺口部设置在离开所述中心底面部的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铃木株式会社,未经铃木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0795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