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识别LED串中的故障的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280007880.4 | 申请日: | 2012-02-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487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9 |
| 发明(设计)人: | J-J·M·阿文勒 | 申请(专利权)人: | 德克萨斯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5B37/02 | 分类号: | H05B37/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赵蓉民 |
| 地址: | 美国德***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识别 led 中的 故障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涉及发光二极管(LED),特别涉及用于识别LED串中的LED故障的方法。
背景技术
许多系统利用发光二极管(LED)来产生照明。例如,车辆经常使用包含LED串的前灯。LED串通常包括多个串联耦合的LED,其中流经该串的电流使LED发光。
通常难以确定一个串中单个LED或一小部分的LED是否已经短路或遇到故障。作为特定的示例,假设一个串包括10个串联耦合的LED。每个LED两端的电压通常可以在2.6V和4.0V之间变化,因此整个串两端的电压可以在26V和40V之间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将很难检测由该串中一个LED的短路所引起的大约3V的变化。
附图说明
图1图示说明根据本发明用于识别发光二极管(LED)串中的至少一个有故障的LED的第一示例系统;
图2图示说明根据本发明用于识别LED串中的至少一个有故障的LED的第二示例系统;以及
图3图示说明根据本发明用于识别LED串中的至少一个有故障的LED的示例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示说明根据本发明用于识别发光二极管(LED)串中至少一个有故障的LED的第一示例系统100。如图1所示,系统100包括或被耦合到多个LED102。每个LED102表示用于产生可见光或其它照明的任何合适的半导体结构。LED102被串联耦合以形成串104。虽然在串104中可以使用任意数目的LED102,然而在该示例中,串104中存在10个LED102。另外,虽然这里仅示出一个串104,然而可以使用任意数目的串104,例如并联耦合的多个串104。
LED驱动器106驱动LED102并使LED102产生照明。例如,LED驱动器106可以以指定的占空比重复地开启和关闭LED102,以产生指定的照明量。LED驱动器106也可以控制流经LED102的峰值电流、流经LED102的平均电流或LED102的某一其它方面。LED驱动器106包括用于驱动至少一个LED串的任何合适结构。
输出电容器108与LED102的串104并联耦合。输出电容器108表示具有任何合适电容的任何合适电容结构。在该示例中,输出电容器108两端的电压(其也是LED串104两端的电压)被记为VLED并且表示LED102的串电压。
在正常运行期间,串104中的每个LED102两端的正向电压VF可以变化很大,比如在2.6V和4.0V之间变化。这种变化可由任意数量的因素引起,比如温度变化、驱动电流变化或设计差异。由于LED串104两端的电压VLED自然地变化,因此通常难以检测由一个或一些LED102的短路或其它故障所引起的变化。
根据本发明,系统100实现一种用于检测串104中一个或更多LED102何时经历短路状况或其它故障的方法。基于LED电压VLED产生基准电压。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LED电压VLED提供到由电阻器112-114形成的分压器110来产生该基准电压。分压器110产生LED电压VLED的缩放版本,其表示基准电压并被提供给控制单元116。
控制单元116也接收与LED串104内的中间节点118相关联的电压。在LED串中,“中间节点”表示在该串中第一LED的输入之后且在该串中最后一个LED的输入之前的节点。在该示例中,中间节点118表示LED串104的中点,这意味着在中间节点118的每一边上具有一半LED102。
控制单元116利用与分压器110及中间节点118相关联的电压来确定串104中的一个或更多LED102是否已发生故障。例如,控制单元116可以确定来自分压器110的电压和来自中间节点118的电压之间的电压差VDIFF是否超过阈值。当串104中的所有LED102正常工作时,电压差VDIFF会相对较小(甚至接近于0)。然而,如果串104中的至少一个LED102发生短路,则电压差VDIFF会显著地增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德克萨斯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德克萨斯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0788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