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热元件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80005808.8 | 申请日: | 2012-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146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金秀珍;洪瑛晙;崔贤;金起焕 | 申请(专利权)人: | LG化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5B3/84 | 分类号: | H05B3/84 |
代理公司: | 北京鸿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7 | 代理人: | 许向彤;陈英俊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热 元件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要求2011年1月13日在韩国专利局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1-0003474的优先权,其公开内容通过引用整体并入本文。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热元件及其制造方法。更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发热过程中减少视线失真发生的发热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冬天或雨天,由于汽车内外的温度差异,在车窗上会结霜。而且,由于有斜坡的室内滑雪场的内外温度差异,会发生露水凝结。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已经开发出发热玻璃。这种发热玻璃利用由热线产生热的概念,在将热线片粘贴到玻璃表面或直接在玻璃表面上形成热线后,通过对热线两端加电来提高玻璃表面的温度。
对于汽车或建筑物的发热玻璃,具有低电阻以平稳地产生热是很重要的,同时,也应当考虑发热玻璃的美学。为此,已经提出了通过例如氧化铟锡(ITO)或银薄膜等透明导电材料的溅射过程形成发热层,然后将电极连接到前端来制备已知透明发热玻璃的方法。然而,由于高的表面电阻,难以在40V或小于40V的低电压下驱动通过这些方法制备的发热玻璃。
因此,为了在40V或小于40V的电压下发热,应当使用采用金属线的方法。然而,当采用金属线时,由于金属的不透明性而使光学特性劣化,因此需要对此进行补偿。为了这个目的,正采用保持金属线间的距离为1mm或大于1mm,同时保持图案的线宽为50μm或小于50μm的方法。
同时,对于采用如上所述的金属线的发热元件,正采用将例如PVB等膜粘贴到具有这些金属线的部分上的方法。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人发现,使用例如金属线等导电发热线的发热元件(非平面发热元件)的问题在于,发热线之间的距离较宽,且在将例如PVB等膜粘贴在这些发热线上时,当发热值为200W/m2或大于200W/m2时会由于发热线周围局部发热而使图像闪烁。因此,本发明致力于解决基于上述问题的在发热元件的发热过程中所发生的视线失真。
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提供了一种发热元件,其包括:透明基板;和设置在所述透明基板上的导电发热线,其中,所述导电发热线的线宽为10μm或小于10μm,且所述导电发热线之间的距离为500μm或小于500μm。
所述发热元件还可以包括在带有所述导电发热线的表面上的额外的透明基板。
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方案提供一种制造发热元件的方法,其包括:在透明基板上形成线宽为10μm或小于10μm且线间距离为500μm或小于500μm的导电发热线。
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在带有所述导电发热线的表面上粘贴额外的透明基板。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通过控制发热元件的导电发热线的线宽和线间距离,即使当导电发热线由不透明的材料例如金属制成时,也可以提供无光学干涉的、不阻碍视野的优异光学性质,且即使当发热值为200W/m2或大于200W/m2时,也可以防止由于导电发热线周围局部发热而使图像闪烁的视图失真。
附图说明
图1为照片,示出了在本发明的实施例1和2中制造的发热元件的视线失真的测试结果;
图2为照片,示出了在本发明的比较例1和2中制造的发热元件的视线失真的测试结果;
图3为示意图,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发热元件的透视变换试验用的测试仪;
图4为示意图,示出了应用于图3中的幻灯片的图案的示例性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详细描述本发明。
根据本发明的发热元件包括:透明基板;和设置在所述透明基板上的导电发热线,其中所述导电发热线的线宽为10μm或小于10μm,且所述导电发热线之间的距离为500μm或小于500μm。
本发明基于如下事实:包括导电发热线的发热元件(非平面发热元件)通过将所述导电发热线的线宽和线间距离控制在预定范围内,可以在导电发热线甚至由不透明材料例如金属制成时也能防止视野受阻,并可以防止由于导电发热线周围局部发热而产生的视线失真。
在本发明中,所述导电发热线的线宽可以为10μm或小于10μm和0.5至8μm。所述导电发热线之间的距离可以为500μm或小于500μm,1至300μm和10至300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LG化学株式会社,未经LG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0580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