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级变速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280004214.5 | 申请日: | 2012-01-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703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8 |
| 发明(设计)人: | 筱岛巧;中村博政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16H61/00 | 分类号: | F16H61/00;F16H15/38;F16H37/02;F16H61/664;F16H59/40;F16H59/42;F16H59/74 |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张斯盾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级 变速装置 | ||
技术领域
该发明涉及作为在车辆用自动变速装置、建筑机械用自动变速装置、飞行器等中使用的发电机用的自动变速装置被利用的装入有环型无级变速机的无级变速装置的改进。
背景技术
作为汽车用自动变速机被使用的环型无级变速机被记载在日本特开2001-317601号公报、田中裕久著《环形CVT》株式会社科洛娜(コロナ社)(2000年7月13日)等众多的刊物中,且在一部分被实施而被周知。这样的环型无级变速机由将相互相向的轴方向侧面做成圆环曲面的输入侧盘和输出侧盘和被夹持在这些盘之间的多个动力辊构成。运转时,该输入侧盘的旋转经这些动力辊向前述输出侧盘传递。这些动力辊分别由耳轴等支撑部件旋转自由地支撑,这些支撑部件分别相对于前述输入侧以及输出侧盘的中心轴以处于扭转位置的枢轴为中心摆动位移自由地被支撑。在改变前述输入侧以及输出侧盘之间的变速比的情况下,由油压式的执行器使前述支撑部件在前述枢轴的轴方向位移。压力油向该执行器的供排由控制阀控制,但是,同时向该控制阀反馈前述支撑部件的运动。
若根据压力油向前述执行器的供排,使前述支撑部件在前述枢轴的轴方向位移,则作用于前述动力辊的每一个的周面和前述输入侧以及输出侧盘的每一个的侧面的滚动接触部(牵引部)的切线方向的力的朝向发生变化,在前述滚动接触部产生侧滑。而且,伴随着该力的朝向的变化,前述支撑部件的每一个以前述枢轴为中心摆动(倾斜),前述动力辊的每一个的周面和前述输入侧以及输出侧盘的每一个的侧面的接触位置变化。若使这些动力辊的周面与前述输入侧盘的侧面的径方向靠外的部分和前述输出侧盘的侧面的径方向靠内的部分滚动接触,则前述输入侧以及输出侧盘之间的变速比成为增速侧。与此相对,若使前述动力辊的周面与前述输入侧盘的侧面的径方向靠内的部分和前述输出侧盘的侧面的径方向靠外的部分滚动接触,则前述输入侧以及输出侧盘之间的变速比成为减速侧。
在将这样的环型无级变速机装入实际的汽车用自动变速机的情况下,与行星齿轮机构等齿轮式的差动单元组合,构成无级变速装置,这在以往就被提出。日本特开2003-307266号公报中记载了维持使输入轴向一方向旋转,将输出轴的旋转状态隔着停止状态(所谓的齿轮中立状态)向正转、反转切换的无级变速装置。在为这样的无级变速装置的情况下,在所谓的低速模式状态,作为无级变速装置整体的变速比变化为无限大。即、通过调节环型无级变速机的变速比,能够维持着使输入轴向一方向旋转的状态,使输出轴的旋转状态隔着停止状态向正转、反转转换。在为能够实现无限大的变速比的无级变速装置的情况下,针对环型无级变速机的变速比,在能够实现前述输出轴的停止状态的值(齿轮中立点、GN值)的附近,即使该变速比仅仅略微变化,传向该输出轴的动力的状态也变化得大。因此,有必要高精度地进行环型无级变速机的变速比控制。
例如,在使车辆停止的状态下,使变速杆从P挡(驻车位置)、N挡(中立位置)等非行驶状态向D挡(普通前进位置)、L挡(高驱动前进位置)、R挡(后退位置)等行驶状态切换的情况下,有必要尽早地产生向前方或者后方的适当的驱动力,且通过以制动器踏板的操作为基础的制动力维持车辆的停止状态。因此,在变速杆被选择为非行驶状态的状态下,需要将环型无级变速机的变速比严密地控制在能够实现变速比无限大的状态的值(范围)。假设,在环型无级变速机的变速比从能够实现变速比无限大的状态的值大幅偏移的情况下,存在在变速杆被选择为行驶状态的情况下,被传递预想以上的驱动力(蠕变力),车辆开始运动,或传递与驾驶员的意图相反的方向的驱动力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被装入环型无级变速机的零件数多,而且,其中的大多数零件的尺寸精度以及装配精度给环型无级变速机的变速比带来影响。因此,考虑在能够实现通过设计计算求出的变速比无限大的状态的环型无级变速机的变速比产生个体差的情况。另外,还考虑能够实现变速比无限大的状态的环型无级变速机的变速比由于因长期使用使得构成零件的时序变化(略微的塑性变形)等,其特性变化的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精工株式会社;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精工株式会社;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0421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