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移动场所使用的壳管换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756853.4 | 申请日: | 2012-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369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03 |
发明(设计)人: | 陈越增;邓军琦;王斌斌;徐静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惠康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39/00 | 分类号: | F25B3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47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移动 场所 使用 换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移动场所使用的制冷系统,特别涉及一种移动场所使用的壳管换热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规的壳管换热器设计基于换热效率的考虑,一般设计为制冷剂流向与冷却水流向逆流来考虑,即:制冷剂气态进入壳管换热器,通过冷却水冷却成液态制冷剂,液态制冷剂从离冷却水进水管入口最近区出液,这样一般一个制冷系统就只有一个进气一个出液口。
现有技术的缺点在于:当换热器安装在起伏不定的工作场所例如车辆、船舶等时,由于安装平台的摆动,就可能导致空调机组制冷剂出液不足,因而不能完全充注铜管,这样导致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入膨胀阀节流,使得膨胀阀节流不均或失效,从而影响到机组制冷效果,影响机组正常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通过在壳管换热器的靠近冷凝水路流向的两端设置制冷剂出口,并将两出口的制冷剂汇合至制冷剂总出口,确保制冷剂在各种摆动的情况下都能满足液态量的要求,确保移动场所使用的壳管换热器稳定工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动场所使用的壳管换热器,包括筒状的壳体,壳体内设有制冷剂管路和冷凝水路,制冷剂管路在壳体内折返移动,冷凝水路沿壳体筒状的轴线方向单向流动或折返流动,其中,靠近冷凝水的单一流向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制冷剂出口和第二制冷剂出口,两制冷剂出口通过管道汇聚至制冷剂总出口,通过制冷剂总出口与外部循环管路相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制冷剂出口设置在壳体的底部。
上述技术方案中,制冷剂总出口设置在第一、第二制冷剂出口相连接的管道的中间部位或根据具体的场所、设计要求进行偏移。
上述技术方案中,上述技术中制冷剂进入壳体的入口设置在壳体的顶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壳管换热器的靠近冷凝水路流向的两端设置制冷剂出口,并将两出口的制冷剂汇合至制冷剂总出口,确保制冷剂在各种摆动的情况下都能满足液态量的要求,确保移动场所使用的壳管换热器稳定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壳管换热器示意图。
结合附图在其上标记以下附图标记:
1-壳体,2-进水口,3-出水口,4-制冷剂入口,5-第一制冷剂出口,6-第二制冷剂出口,7-制冷剂总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移动场所使用的壳管换热器,如图1所示,包括筒状的壳体1,壳体1内设有制冷剂管路和冷凝水路(图中未示出),制冷剂管路在壳体内折返移动,冷凝水路沿壳体筒状的轴线方向折返流动,由进水口2进入再由出水口3流出,靠近冷凝水的单一流向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制冷剂出口5和第二制冷剂出口6,两制冷剂出口通过管道汇聚至制冷剂总出口7,通过制冷剂总出口7与外部循环管路相连接。
进一步如图1所示,制冷剂出口设置在壳体1的底部,便于液态制冷剂利用重力流动,汇总管道可以是水平的,也可以根据需要以制冷剂总出口7为低点汇聚,制冷剂总出口7设置在第一、第二制冷剂出口相连接的管道的中间部位或根据具体的场所、设计要求进行偏移;制冷剂入口4设置在壳体的顶部,符合高温高位、低温低位的原理,便于制冷剂在壳体内运动。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壳管换热器的靠近冷凝水路流向的两端设置制冷剂出口,并将两出口的制冷剂汇合至制冷剂总出口,确保制冷剂在各种摆动的情况下都能满足液态量的要求,确保移动场所使用的壳管换热器稳定工作。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惠康实业有限公司,未经宁波惠康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5685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