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1800米潜标有效
申请号: | 201220749657.4 | 申请日: | 2012-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061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7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华仁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B22/00 | 分类号: | B63B22/00;G01C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266071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1800 米潜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洋探测仪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1800米潜标。
背景技术
潜标技术是六十年代由一些海洋发达国家开始使用并发展起来的,浮标、潜标系统是海洋环境调查的重要技术装备,具有在恶劣的海洋环境条件下,无人值守的长期、连续、同步、自动地对海洋水文、气象诸要素进行全面综合监测的特点,是海洋观测岸站、调查船和调查飞机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延伸扩展,是离岸监测的重要手段。具有其他调查方法无法代替的作用。潜标系泊于海面以下,并可通过释放装置回收,具有获取海洋水下环境剖面资料的能力,并具有隐蔽性好不易被破坏的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浮标、潜标系统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世界各海洋国家的重视。
潜标是内波定点温盐链观测的载体,通常由深海锚锭的一系列串联CTD、海流计(或其他观测仪器)来实现连续剖面观测,近年来技术取得较大进步,美国Hole海洋研究所最先提出具备自动升降功能的剖面观测系统的原型设计并获得专利,随后将专利授权McLane公司生产商业化产品,即MeLane MooredProfiler(MMP)。加拿大Bedford海洋研究所也设计了一种利用波浪能作为动力的自动升降剖面观测系统,并授权Brooke海洋技术公司生产商业化产品(海马牌波浪能驱动剖面观测系统),该系统同时具备实时传输功能。
就整体水平而言,我国潜标技术与发达海洋国家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潜标实时传输技术尚处于刚起步阶段。我国从六、七十年代开始,分别开展了锚泊浮标和潜标的研制工作。在1965年,通过全国会战研制了第一套H23型Zm‘1.5m船形浮标。经历了2H23型、HFB一l型、南浮l号、科浮2号、FZFZ一1型、FZSI一l型几代浮标的演变。1985年开始建设我国的海洋水文气象浮标网,从英国MAREX公司引进了8套DS14型3m圆盘式浮标,同时在“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研制了FZFZ一1型1Om圆盘式浮标和FZSI一1型3m圆盘式浮标,浮标工作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1986年完成FSSI一2型千米测流潜标系统的研制工作,基本掌握了系统设计、制造、布放、回收等技术;“七五”期间开展了深海测流潜标系统实用技术研究,使潜标系统的相关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提高了潜标系统对船舶的适应性和海区适应性。并在中日联合黑潮调查中,多次应用了海洋调查潜标系统。
“九五”期间海洋技术中心开展了H/HQB型海洋潜标系统研制工作,2000年完成海上试验,同年通过有关部门的设计定型审查,在我国东海北部及巴士海峡海域连续8套次的实际使用中,系统回收率达到100%,获取资料数百万组,最大布放深度达到4700米。使我国的潜标技术进入了实际应用阶段,在潜标系统的设计、制造、布放回收等主要技术方面己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具备了研制、生产覆盖我国领海和周边海域的潜标系统的能力。该潜标采用在主浮体上安装ADCP的方法,解决了潜标主浮体以上浅表层海流测量问题;编制了潜标在海流作用下的姿态及系统张力计算软件,可方便的进行潜标的设计计算;研制生产了潜标系统的关键仪器—QFSI一ZA型声学应答释放器。
近年来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O研究所与海洋局相关单位一道,在十五国家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中相继完成了“实时传输潜标系统”、“新型实时传输潜标技术研究”等课题,取得了可喜的收获。2006年6月-10月,在东海1650m(东经118“,北纬21“附近)海域完成了海上布放和示范运行,经过130余天的深海实际考核,系统及测量数据正常有效,回收后的样机损伤极小,简单修复保养后即可再次布放使用。2007年9月,实时传输潜标赴印尼参加国家海洋一所的国际合作项目“印尼爪哇(Java)沿岸上升流的潜标观测”,目前已成功完成布放作业。同时十一五期间710所提出的内波现场观测平台、垂直剖面观测系统等技术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优化系统设计,将在内波现场观测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近年来在国家863计划等项目支持下,我国的海洋动力环境监测能力取得长足发展,在2007年的东海试验中成功的探测到了不同类型的内孤立波,为开展深海内波探测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赵俊生等(1990,1996)在黄海和东海的内波观测,发现了强内潮过程;方文东等(2000)观测了东沙群岛附近内孤立波引起的突发性强流;田继伟等(2003,2004,2005,2006)开展了东海内波一系列试验,确定了吕宋海峡内潮能通量和观测到东海深水区大振幅内孤立波。
实用新型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华仁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未经青岛华仁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4965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