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反极耳电池卷芯及其锂离子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220735444.6 | 申请日: | 2012-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190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07 |
发明(设计)人: | 殷汝学;林鸿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安德丰电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587 | 分类号: | H01M10/0587;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张艳美;郝传鑫 |
地址: | 52378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反极耳 电池 及其 锂离子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反极耳电池卷芯及其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由于其高比能量、循环寿命长和高电压等优点,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已经成为国际电池界商品化开发的热点和重点。可充电锂离子电池技术发展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消费电子产品、电动汽车和可移植医疗器具(如人工心脏)。锂离子电池商业化的成功,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多年来,各国政府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和开发,有力的促进了锂离子电池的商业化发展,现在锂离子电池不仅在产量和产值取得了巨大的飞跃,而且其应用领域也大大拓宽。
目前,锂离子电池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移动通讯、便携式笔记本电脑、摄像机、便携式仪表仪器等领域。随着这些电器的高能化、轻量化,下游厂商对锂离子电池容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材料体系一定的情况下,为了提升锂离子电池的容量,锂离子电池技术人员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增加材料的敷料,而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卷芯的厚度和宽度,
图1所示为现有卷芯工艺卷绕的剖视图。图1中,10代表卷芯的正极片,11代表卷芯的负极片,12代表卷芯的隔膜,13代表正极耳,14代表负极耳,A1代表负极片收尾位置,B1代表正极片收尾位置。现有的电芯工艺卷绕中,当卷芯的两层隔膜同时卷绕到负极片收尾位置A1时,同时隔膜完全包裹住负极片收尾位置A1,并稍稍向前延伸后,到B1位置。
但是,该种卷芯收尾方式,在正极片的尾部与负极片重叠的部分未涂满正极活性材料,在一定体积内未充分利用电芯内部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能充分利用电芯内部空间的反极耳电池卷芯;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了使用所述反极耳电池卷心的锂离子电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卷芯,包括正极片、负极片和隔膜,正极片和负极片用隔膜隔开逐层卷绕成扁平状卷芯,所述正极片在包裹所述隔膜和所述负极片的收尾处以后,继续围绕所述卷芯绕至所述负极片的收尾处的相对面。
其中,所述负极片为内、外表面上设置有活性物质涂层的铜箔,铜箔的一端为未设置负极活性物质涂层的第一空白端,所述第一空白端焊接有负极耳;所述正极片为内、外表面上设置有活性物质涂层的铝箔,铝箔的一端为未设置正极活性物质涂层的第二空白端,所述第二空白端焊接有正极耳;所述负极耳位于卷芯最内层,所述正极耳位于卷芯最外层,所述负极耳远离所述正极耳。
所述隔膜将所述铜箔的两面包覆后与所述铝箔卷绕。
所述铝箔的第一弯折处包裹所述负极耳(所述铜箔的空白端),所述第一弯折处的内表面未设置正极活性材料。
所述第二空白端的外表面空白长度为内表面空白长度的3-5倍。
本实用新型中正极片在包裹所述隔膜和所述负极片的收尾处以后,继续围绕所述卷芯绕至所述负极片的收尾处的相对面,增加了正负极片的长度和正负极片上活性物质的量,提高了电芯的电容量。
进一步地,负极耳位于卷芯最内层,且包裹所述负极耳的铝箔内表面未设置正极活性材料,为负极耳的存在提供空间,同时避免卷芯在卷绕中出现一端凸出的现象,确保卷芯方便放入电池壳中。
附图说明
图1、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卷芯,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正极片10、负极片11及位于该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的隔膜12,正极片、负极片及隔膜卷绕形成卷芯,该卷芯即为反极耳电池卷芯;正极片为内外表面上设置有正极活性物质涂层的铝箔,铝箔的一端为未设置正极活性物质的空白端D1,铝箔空白端的端部外表面焊接有正极耳13,所述正极耳位于卷芯的最外层,铝箔空白端的外表面为内表面的2.5-3倍,铝箔的另一端卷绕位于卷芯的最内层;负极片为内外表面上设置有负极活性物质涂层的铜箔,铜箔的一端为未设置负极活性物质的空白端,铜箔的空白端端部焊接有负极耳14,经铝箔卷绕将负极耳包裹,其中铝箔卷绕负极耳处内表面C1处未涂正极活性物质。从图2中可以看出,负极片的收尾处A1包裹负极片的收尾处B1后,继续延伸至卷芯相对负极片收尾处B1的相对面,其中负极耳远离正极耳。
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故凡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安德丰电池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安德丰电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3544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照度自动控制的LED节能灯
- 下一篇:一种音视频信号切换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