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救生舱座椅式空气净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734556.X | 申请日: | 2012-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301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曲凯;李波;刘洪波;赵青;刘安翔;张光伦;刘林山;汪娜;尹继新;周欣儒;陈明非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北方交通重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F11/00 | 分类号: | E21F11/00;B01D53/86;B01D53/62;B01D53/04 |
代理公司: | 沈阳圣群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21 | 代理人: | 王玉信 |
地址: | 110142 辽宁省沈阳***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救生 座椅 空气净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净化装置,特别是一种救生舱座椅式空气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煤矿救援装备直接影响展开救援的工作效率和对灾变情况的控制。其中,井下救生舱为密闭空间,在矿难发生后使井下作业人员进入救生舱内避难时,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随之进入,同时,避难人员呼吸时释放的二氧化碳,使井下救生舱内的空气会影响到避难人员的呼吸,不利于避难人员的健康。在《煤矿可移动式硬体救生舱通用技术条件》中对救生舱内空气及有害气体浓度进行了规定,规定处理二氧化碳浓度不低于0.5L/min,保证在20min内将CO的浓度由0.04%降到0.0024%以下。同时在《煤矿可移动式硬体救生舱通用技术条件》中规定,每人有效使用体积不少于0.8m3。因此,需要设计一种不占用井下救生舱的空间、符合《煤矿可移动式硬体救生舱通用技术条件》中对救生舱内空气及有害气体浓度规定的空气净化装置,是井下救生舱实现人员避难的前提。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遵循上述技术标准中的规定,提供一种救生舱座椅式空气净化装置。是一种能在救生舱进行空气净化的同时,又能当座椅使用,节省空间、空气净化效率高的救生舱座椅式空气净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救生舱座椅式空气净化装置,包括药剂箱体、二氧化碳抽屉、一氧化碳抽屉、隔板、变径喇叭口、风机、座椅板,其特征是:风机安装在药剂箱体内的右侧,变径喇叭口的小径端与风机连接,变径喇叭口的大径端与隔板连接,隔板安装在药剂箱体内的中部,一氧化碳抽屉安装在药剂箱体内,位于隔板的左侧,二氧化碳抽屉安装在药剂箱体内,位于一氧化碳抽屉的右侧,座椅板安装在药剂箱体上。所述的座椅板,下平面处设置密封垫,用于与一氧化碳抽屉和二氧化碳抽屉的密封。所述的药剂箱体,药剂箱体前面的右半部设有一组与水平方向垂直的圆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体积小、功能多、空气净化效率高、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是图1去除座椅板后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由图1-2可知:包括药剂箱体、二氧化碳抽屉、一氧化碳抽屉、隔板、变径喇叭口、风机、座椅板。本实用新型设计成座椅式,即座椅板7可满足两人座位使用要求,座椅板7通过连接件安装在药剂箱体1上,风机6安装在药剂箱体1内的左侧,风机6的进风口通过连接件与变径喇叭口5的小径端连接,变径喇叭5口的大径端通过连接件与隔板4连接,一氧化碳抽屉3和二氧化碳抽屉2过滑道安装在药剂箱体1内,一氧化碳抽屉3安装在隔板4的左侧,二氧化碳抽屉2位于一氧化碳抽屉3的右侧,座椅板7的下平面处设置密封垫,用于与一氧化碳抽屉3和二氧化碳抽屉2的密封。
当煤矿井下发生事故后,井下工作人员会跑入井下救生仓进行避难时,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随之进入救生仓内,以及避难人员呼吸时释放的二氧化碳将救生舱内的一氧化碳浓度值和二氧化碳浓度值增高,一氧化碳抽屉3和二氧化碳抽屉2内,分别装有一氧化碳催化剂和二氧化碳吸附剂。通过风机6的进风口将一氧化碳抽屉3和二氧化碳抽屉2内的一氧化碳催化剂和二氧化碳吸附剂,产生的净化空气气体,通过风机6的出风口,将净化空气气体同空气一起排出,通过药剂箱体1前面的右半部的一组与水平方向垂直的圆孔,排出到救生舱内,实现迅速净化空气的目的。座椅板7下平面处设置密封垫,用于与一氧化碳抽屉3和二氧化碳抽屉2的密封,使吸入在一氧化碳抽屉3和二氧化碳抽屉2内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不外泄,由于本实用新型安装在救生舱内的内壁,所以座椅板7上可乘坐两人,救生仓的内壁充当靠背。实现空气净化的同时,又能当座椅使用,节省空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北方交通重工有限公司,未经沈阳北方交通重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3455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