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照明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729958.0 | 申请日: | 2012-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363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03 |
发明(设计)人: | 林明传;叶志庭;陈冰彦;苏国彰;王宗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万士达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2/00 | 分类号: | F21S2/00;F21V13/02;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深圳新创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23 | 代理人: | 江耀纯 |
地址: | 523119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照明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照明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套筒与导光棒具有可相互配合的斜面的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常见用来照明的灯管设备使用荧光灯管作为发光光源,但近年来为了符合环保及节能需求,由导光棒与设置于导光棒的一端上的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所组成的侧光式导光棒装置已逐渐取代荧光灯管。但是,在此设计中,由于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入射角度过小的光线无法入射至设置于导光棒底侧的反射层,因此往往会出现部分光线从导光棒的另一端直接射出的情况。
一般而言,上述问题可利用额外装设反射片的设计来解决,请参照图1,图1为现有技术的一照明装置10的简示图,如图1所示,照明装置10包括一光源12、一导光棒14,及一反射片16,光源12设置于对应导光棒14的一入射面18的位置上,反射片16设置于对应导光棒14相对入射面18的一端面20的位置上,借此,即使有光线从端面20射出(如图1所示的光线L1),照明装置10仍可利用反射片16的光线反射特性,以反射光线L1从导光棒14的一出光侧22射出。然而,由图1可知,在光线的入射角度过小(如±2°)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的光线L2),此入射角度过小的光线在经过反射片16的反射后,会反向从入射面18射出而无法从导光棒14的出光侧22射出,如此一来,不仅会降低照明装置10的光线使用效率,同时也会带来漏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套筒与导光棒具有可相互配合的斜面的照明装置,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照明装置包括一导光棒、一光源及一套筒。所述导光棒的两端分别具有一第一斜面及一入射面。所述光源设置于对应所述入射面的位置上,用来发射光线至所述入射面。所述套筒内对应所述第一斜面的位置上形成有一第二斜面,所述套筒利用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第一斜面的配合以套接于所述导光棒上。
所述照明装置可以还包括一第一反射层,形成于所述导光棒的一底侧。
所述照明装置可以还包括一第二反射层,形成于所述第二斜面上以反射所述导光棒内的光线至所述第一反射层。
所述第一斜面与平行于所述入射面的一轴线的一第一夹角可以小于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轴线的一第二夹角。
所述第一夹角可以介于30°至45°之间。
所述第二夹角可以介于32°至45°之间。
所述光源可以是一发光二极管。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相较于现有技术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利用套筒的第二斜面与导光棒的第一斜面相互配合的设计,以在光线入射至导光棒的第一斜面的入射角度过小的情况下,将光线反射至导光棒的底侧,从而使入射角度过小的光线仍然可从导光棒的出光侧射出,如此一来,本实用新型即可确实地解决现有技术中所提及的入射角度过小的光线会反向从导光棒的入射面射出而无法从导光棒的出光侧射出的问题,从而提升照明装置的光线使用效率并有效地防止漏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照明装置的简示图;及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所提出的照明装置的简示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100 照明装置 12、104 光源
14、102 导光棒 16 反射片
18、110 入射面 20 端面
22、120 出光侧 106 套筒
108 第一斜面 112 第一反射层
114 底侧 116 第二斜面
118 第二反射层 A 轴线
θ1 第一夹角 θ2 第二夹角
L1、L2、L3、L4 光线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万士达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莞万士达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2995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