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厚板钎焊夹具有效
申请号: | 201220729553.7 | 申请日: | 2012-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409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罗锡;王祥;吴东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第六三一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3K3/08 | 分类号: | B23K3/08;B23K37/04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邦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61211 | 代理人: | 杨引雪 |
地址: | 710068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厚板 钎焊 夹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厚板钎焊夹具,属于机械工程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计算机散热用液冷模块组件,采用框体和盖板焊接而成,形成内部的流道,框体零件一般较厚,尺寸为盖板的2倍左右,达15mm左右。盖板和框体零件由于厚度的不同,在模块组件真空钎焊过程中,存在冷热交变过程,焊料熔化、铺展、凝固的过程,框体和盖板的热变形不一致,如不采用特殊的夹具装置,将因为变形量的不一致影响焊接质量,并最终影响液冷模块组件的耐压强度和使用寿命。为了抑制框体和盖板零件的热变形,保证真空钎焊时焊缝均匀一致,保证焊接质量需要一种可靠有效的装置来进行钎焊模块组件钎焊零件的装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厚板钎焊夹具,主要解决了液冷模块组件在真空钎焊过程中,盖板和框体钎焊时的会出现变形量大、焊缝均匀性差,并最终影响液冷模块组件的耐压强度和使用寿命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该厚板钎焊夹具装置包括用于承载被加工件的垫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夹持垫板和被加工件主体的第一夹具组和用于夹持垫板和被加工件边沿的第二夹具组。
所述第一夹具组包括一至两组平行设置的夹具,所述夹具包括上压紧件和下压紧件,上压紧件和下压紧件配合将垫板和被加工件主体夹持,上压紧件与垫板一侧紧密贴合,垫板另一侧与被加工件一侧紧密贴合,被加工件另一侧与下压紧件紧密贴合,上压紧件和下压紧件之间的垂直距离可进行调节。
所述上压紧件和下压紧件为带安装孔的矩形钢、工字钢、槽钢或者厚度不小于15mm的钢板。
所述上压紧件和下压紧件通过螺栓和螺母配合调节垂直距离。
所述第二夹具组包括三组用于夹持垫板和被加工件边沿的夹子,其中两组用于夹持垫板和被加工件的最长边,另一组用于夹持垫板和被加工件的一端。
所述夹持垫板和被加工件的最长边的夹子组,每组包括至少四个均布的夹子,垫板的一端的夹子组包括至少一个夹子。
所述夹子通过螺栓和螺母紧固在垫板和被加工件的边沿上。
所述垫板尺寸为被加工件的尺寸加10~20mm。
本实用新型优点是:
该模块组件组合钎焊夹具操作简便,用常规十字螺丝刀即可方便装夹,装夹后对后续真空钎焊焊接过程影响较小。通过该组合夹具装夹,真空钎焊时夹具抑制盖板和框体的变形,将盖板和框体的变形量补偿至一致,控制模块组件真空钎焊时焊缝均匀一致,可以有效保证模块组件焊接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被加工件;2-第一夹具组;21-上压紧件、22-下压紧件、3-第二夹具组;31-夹子;4-垫板;5-螺栓;6-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该厚板钎焊夹具装置包括用于承载被加工件1的垫板4、用于夹持垫板4和被加工件1主体的第一夹具组2和用于夹持垫板4和被加工件1边沿的第二夹具组3,垫板4尺寸为被加工件1的尺寸加10~20mm。
第一夹具组2包括一至两组平行设置的夹具,所述夹具包括上压紧件21和下压紧件22,上压紧件21和下压紧件22配合将垫板4和被加工件1主体夹持,上压紧件21与垫板4一侧紧密贴合,垫板4另一侧与被加工件1一侧紧密贴合,被加工件1另一侧与下压紧件22紧密贴合,上压紧件21和下压紧件22之间的垂直距离可进行调节。
上压紧件21和下压紧件22为带安装孔的矩形钢、工字钢、槽钢或者厚度不小于15mm的钢板;上压紧件21和下压紧件22通过螺栓5和螺母6配合调节垂直距离。
第二夹具组3包括三组用于夹持垫板4和被加工件1边沿的夹子31,其中两 组用于夹持垫板4和被加工件1的最长边,另一组用于夹持垫板4和被加工件1的一端。
夹持垫板4和被加工件1的最长边的夹子组,每组包括至少四个均布的夹子31,垫板4的一端的夹子组包括至少一个夹子31;夹子31通过螺栓5和螺母6紧固在垫板4和被加工件1的边沿上。
采用厚板钎焊夹具装置对液冷模块组件进行装夹,通过该组合夹具作用,液冷模块组件在真空钎焊过程中,组合夹具装置抑制盖板和框体真空钎焊时的变形,将盖板和框体的变形量补偿至一致,控制模块组件真空钎焊时焊缝均匀一致,保证模块组件焊接质量,其耐压性达到25kg,合格率由60%提高至9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第六三一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第六三一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2955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管道自动焊机
- 下一篇:多头平面二次包络蜗轮滚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