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爬升式卸料平台有效
申请号: | 201220727151.3 | 申请日: | 2012-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904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2 |
发明(设计)人: | 文进;吴玉;钟志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1/00 | 分类号: | E04G21/00;E04G3/28;E04G5/14;E04G5/08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刘楠 |
地址: | 550006 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爬升 卸料 平台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爬升式卸料平台,属于建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高层建筑不断增加,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已经完全普及,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可以随着建筑的升高进行整体提升。因此传统的悬挑式卸料平台不能适应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需要。如果要在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外搭设传统的悬挑式卸料平台,搭设时,卸料平台悬挑钢梁必须要穿越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爬架桁梁锚固在楼层板上,并且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每升高一层,都要拆除卸料平台在新层重新搭设,非常麻烦,卸料平台的多次搭设拆除,给施工现场带来长期的安全隐患,且增加作业人员的工作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爬升式卸料平台,将卸料平台固定于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爬架桁梁上,并做好卸料平台的永久防护。以解决传统卸料平台不能适应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工作要求的问题,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一种爬升式卸料平台,包括钢框架,钢框架上设有踏板,钢框架一侧与爬架桁梁连接,远离爬架桁梁的钢框架两侧经钢丝绳与爬架连接。
前述卸料平台中,所述钢框架包括两根悬臂梁,悬臂梁一端的连接段与爬架桁梁连接;悬臂梁的其余段经一组横梁连接;远离爬架桁梁的横梁与悬臂梁端部平齐。
前述卸料平台中,所述悬臂梁为长度3500mm的16号工字钢,一组横梁包括四根长度为3000mm的16号工字钢。
前述卸料平台中,所述钢框架两侧和顶端均设有护栏,护栏与钢框架焊接或经螺栓连接;钢框架顶端的护栏上设有卸料缺口。
前述卸料平台中,所述护栏为C32钢筋焊接件,护栏内侧的下部焊接有防护板,护栏内侧的上部焊接有钢板网。
前述卸料平台中,所述护栏内侧下部的防护板为厚度为1mm的普通钢板。
前述卸料平台中,所述悬臂梁的连接段经U型箍、压板和螺母与爬架桁梁连接。
前述卸料平台中,所述连接段的端部低于爬架桁梁内侧边缘。
前述卸料平台中,所述踏板为3mm厚的花纹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用型钢将卸料平台制成永久性的平台,卸料平台与附着式升降脚手架上的爬架桁梁固定连接,卸料平台远离建筑物的一端两侧分别用钢丝绳斜拉在附着式升降脚手架上的爬架上。这样一来,卸料平台就可以随着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同步升降。避免了每升降一层,都要拆除原有卸料平台并在新层重新搭设卸料平台的麻烦和安全隐患。使主体结构施工安全得到保证,有效地缩短了施工工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钢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卸料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与楼层板平接的示意图。
图中的标记为:1-钢框架、2-踏板、3-爬架桁梁、4-钢丝绳、5-爬架、6-悬臂梁、7-连接段、8-横梁、9-护栏、10-卸料缺口、11-防护板、12-钢板网、13-U型箍、14-压板、15-螺母、16-槽钢、17-楼层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一种爬升式卸料平台,如图1所示,包括钢框架1,钢框架1上设有踏板2,踏板2为3mm厚的花纹钢板。钢框架1一侧与爬架桁梁3连接,远离爬架桁梁3的钢框架1两侧经钢丝绳4与爬架5连接。钢框架1如图2所示,包括两根悬臂梁6,悬臂梁6一端的连接段7与爬架桁梁3连接,连接段7长度为1000mm;悬臂梁6的其余段经一组横梁8连接;远离爬架桁梁3的横梁与悬臂梁6端部平齐。悬臂梁6为长度3500mm的16号工字钢,一组横梁8包括四根长度为3000mm的16号工字钢。如图3所示,钢框架1两侧和顶端均设有护栏9,护栏9与钢框架1焊接或经螺栓连接;钢框架1顶端的护栏上设有卸料缺口10。护栏9为C32钢筋焊接件,护栏9内侧的下部焊接有防护板11,护栏9内侧的上部焊接有钢板网12。护栏9内侧下部的防护板11为厚度为1mm的普通钢板。如图4所示,悬臂梁的连接段7经U型箍13、压板14和螺母15与爬架桁梁3连接。前述连接段7的端部低于爬架桁梁3内侧边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2715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