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耳塞式声音辅助感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722415.6 | 申请日: | 2012-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012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汪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汪勇 |
主分类号: | A61F11/04 | 分类号: | A61F11/04 |
代理公司: | 江苏英特东华律师事务所 32229 | 代理人: | 邵鋆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耳塞 声音 辅助 感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人体功能障碍的辅助设备,尤其是一种通过电脉冲帮助听力障碍者感知声音的设备。
背景技术
人类的听觉是人体对外界声波的一种感知,作为一个正常的听觉系统,包括耳廓、耳道、鼓膜、耳蜗和大脑的听觉刺激区域等。以上各器官出现问题,就会引起各种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
现有的治疗或者弥补听力障碍的手段有一种是加大刺激,如助听器就是放大声音,加强对鼓膜的刺激,让原本已经对音量较轻的声音不敏感的鼓膜可以感受到,这种手段不能改变鼓膜和听力系统的恶化情况,只能是被动的弥补,久而久之会加剧损伤。
另一种是听力系统的恢复——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是一种电子装置,由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系统直接兴奋听神经来恢复或重建聋人的听觉功能。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语音学、电生理学、材料学、耳显微外科学的发展,人工耳蜗已经从实验研究进入临床应用。现在全世界已把人工耳蜗作为治疗重度聋至全聋的常规方法。但是这种手段成本高、难度大,且人工耳蜗有使用寿命限制。最重要的问题在于:人类获得正常的语言不仅需要正常的听力,还需要听觉语言中枢的正常发育,这就是为什么成人语前聋患者即使植入了人工耳蜗,他们可以听到声音,但是却不能听懂语言及讲话。
还有一种是电脉冲耳道刺激,通过对耳道皮肤的电刺激,进行被动锻炼,试图提高相关器官的应激能力。这种方式属于理疗范畴,效果并不显著。
除此以外,还有一类听力障碍甚至就是大脑的听觉区域的缺陷,和人工耳蜗所面临的技术瓶颈相似,大脑的听觉中枢的缺陷,导致听觉失效。现有的手段就无法实现对其的治疗和辅助。
另一方面,公知的,评价声音的指标有振幅、频率、延续时间和音色等,其中振幅转化到声音的音强,也就是我们评价声音大小的分贝值;频率体现为音高,尖锐或低沉。所以每个声音都有其对应的振幅和频率,和脉冲电流的指标是相同的。
而现在的研究表明,人体大脑对外界的各种刺激——包括视觉、听觉、触觉,最终都是通过生物电的形式感受。并且,大脑的潜力相当巨大,具有学习新的刺激关系的能力。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背景技术所述的对声音本质的理解,以及人体大脑的学习能力的肯定,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发明一种全新的发出电脉冲的装置,利用耳道触觉感受声音特性的耳塞式声音辅助感知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
一种耳塞式声音辅助感知装置,包含一个载体,载体上四周设有多个电子脉冲发生区,载体端面设有声音接收装置,声音接收装置电连接一个同频同幅声电放大电路,同频同幅声电放大电路电连接电子脉冲发生区。
所述的载体是一个耳塞。可以成对设置,对应两个耳朵使用。
优选的是:载体上设有平衡两侧气压的气孔。
为体现位置感,优选的,载体上的电子脉冲发生区设有三个,等距离的连接布满整个载体侧面。对应的,所述的声音接收装置设有三个。
本实用新型强调声音到电脉冲的转化是频率不变、振幅不变,所以,优选的一个同频同幅声电放大电路的结构是,每个声音接收装置依次连接两级放大器,然后输出连接一个电子脉冲发生区。
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优选是:还载体上设有发声装置,所述发声装置和一个发声电路电连接。所述的发声装置插接在载体上,成为可拆装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全新理念的听力障碍辅助设备,利用了声波和电波的指标相同的特性,能够将本该传入耳朵的声波按照同频率、同振幅的原则转化成电脉冲,保留原有的声波特性,这种电脉冲具有差异性和可感知性。产生的这种差异电脉冲可以用来刺激耳部皮肤,最终可以帮助人体建立一种触觉和声音的联系关系,即为“触觉听声音”提供可能。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同频同幅声电放大电路3的框图。
图3,三种不同品质的男声“新年快乐”发音的声波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汪勇,未经汪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2241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