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碳罐控制阀的线圈组件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711291.1 | 申请日: | 2012-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262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26 |
发明(设计)人: | 赵志球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5/02 | 分类号: | H01F5/02;F02M25/08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11 | 代理人: | 殷晓雪 |
地址: | 201206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控制 线圈 组件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汽油蒸发排放控制系统中的碳罐控制阀。
背景技术
为了防止油箱中的燃油挥发到大气中,汽车发动机都设计有汽油蒸发排放控制系统。请参阅图1,这是现有的蒸发排放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盛放燃油的油箱(tank)21中有第一管道31通到碳罐(canister)22内部的活性炭之中。碳罐22内盛放有用于吸附燃油蒸气的活性炭,并具有新鲜空气进气口。碳罐22另有第二管道32通到进气歧管(intake manifold)25中的节气门(throttle)24之后。在该第二管道32上设有碳罐控制阀(CPV)23,碳罐控制阀23用来控制第二管道32是否畅通以及畅通程度。
上述汽油蒸发排放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为:油箱21中挥发出来的燃油蒸气通过第一管道31进入碳罐22并被其中的活性炭吸附。当发动机运行时,进气歧管25内呈负压状态,吸引新鲜空气进入碳罐22,将活性炭中所吸附的燃油蒸气脱附出来。新鲜空气与燃油蒸气的混合气由第二管道32进入进气歧管25,最终重新进入发动机中燃烧。上述过程称为新鲜空气对碳罐22的冲洗,这样既能降低燃油蒸发物排放到大气中,又能实现活性炭的反复利用。
目前使用最多的碳罐控制阀是TEV2型,其内部设有电磁线圈,受电子控制器所输出的PWM(脉宽调制信号)驱动,根据PWM信号的占空比而改变开度,从而实现不同工况下的冲洗气流要求。此外,碳罐控制阀的开度还受到阀两端压力差的影响。
TEV2型的碳罐控制阀的结构大致包括磁芯、漆包线、磁罐、衔铁、线圈骨架、平插片等组件。其中,磁芯位于线圈骨架的孔中,漆包线缠绕在线圈骨架上,漆包线的两头焊接在两个平插片上,磁罐包围在漆包线和磁芯外围。衔铁位于磁芯的一端之上。线圈骨架用于固定各组件。一旦给碳罐控制阀通电,在漆包线中电流的作用下,衔铁、磁芯、磁罐等形成闭环磁路,衔铁受电磁力吸引而打开碳罐控制阀。
请参阅图2,这是现有的TEV2型的碳罐控制阀23的线圈组件结构,包括线圈骨架15’、平插片16’和塑封结构17。该线圈组件结构的制造需经多步工序:
第1步,注塑线圈骨架15’、冲压平插片16’;
第2步,将线圈骨架15’和平插片16’装配在一起;
第3步,在线圈骨架15’上缠绕漆包线,并将漆包线的两端分别焊接在两个平插片16’上;
第4步,折弯两个平插片16’;
第5步,二次注塑形成包围住和线圈骨架15’和平插片16’的塑封结构17。
请参阅图3,这是现有的平插片16’在折弯前的结构示意图。在平插片16’的侧面具有一处弯曲的绕线结构18’。漆包线的两端分别缠绕在两个绕线结构18’上,然后通过焊接形成漆包线与平插片16’的可靠连接。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碳罐控制阀的线圈组件结构,不仅结构简单,而且便于装配,并能简化工序、降低制造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碳罐控制阀的线圈组件结构包括一体注塑成型的线圈骨架和平插片,在平插片的外侧还具有绕线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绕线结构具有两个,分别设置在两个平插片的外侧。
进一步地,每个绕线结构均呈叉状,漆包线的两端分别缠绕在叉状的绕线结构上,再焊接到两个平插片。
进一步地,漆包线暴露在所述线圈组件结构的外侧。
本申请取消了碳罐控制阀的线圈组件结构的冗余设计,保留原产品性能,简化加工过程,降低制造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汽油蒸发排放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的碳罐控制阀的线圈组件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现有的平插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碳罐控制阀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碳罐控制阀的线圈组件结构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平插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
11为衔铁;12为漆包线;13为磁芯;14为磁罐;15、15’为线圈骨架;16、16’为平插片;17为塑封结构;18,18’为绕线结构;21为油箱;22为碳罐;23为碳罐控制阀;24为节气门;25为进气歧管;31为第一管道;32为第二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TEV2型的碳罐控制阀的内部结构如图4所示。所述碳罐控制阀包括:
——衔铁11,在磁芯13的上方和线圈骨架15的空心轴的上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未经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1129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温度过高报警显示勺子
- 下一篇:一种便携式自动充气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