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感应雷阻断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709645.9 | 申请日: | 2012-12-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975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2 |
| 发明(设计)人: | 许正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许正文 |
| 主分类号: | H02H9/06 | 分类号: | H02H9/06 |
| 代理公司: | 南昌新天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6115 | 代理人: | 涂志刚 |
| 地址: | 3353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感应 阻断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网络通信应用中防止感应雷电和静电领域,特别涉及了一种感应雷阻断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防雷器原理是由压敏电阻、放电管或TVS等元件组成,但它们必须条件是有良好接地,使雷电电流导入大地,以避免设备受高压而损坏。由于很多单位、家庭没有合格的接地线,所以此类防雷器不起作用。为适应当前的无接地的环境,尽可能的减少雷电进入设备,感应雷阻断器技术就显得尤其重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避免电器设备因雷电受损,在没有做地线的场所,利用共模阻挡和等电位保护、静电放电原理而设计的一种感应雷阻断器。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方案是:包括电源输入端A、电源输出端B,网络输入端C、网络输出端D,在电源输入端A连接放电管,放电管连接互感器,互感器的一端分别连接火线和零线。放电管一端连接火线,另一端连接浮地,另一放电管一端连接零线,另一端连接浮地,还有一组个放电管并联在网线的输入端和浮地之间,在网线的输出端D和ESD静电保护器之间连接可恢复保险丝。
所述互感器为共模互感器,是用两根导线同向缠绕在铁氧体磁环上,磁环的磁导率在500-800H/m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效果:此阻断雷技术是把雷电高频高压阻挡、平抑、储能,使雷电的能量在更长的时间释放。再通过放电管使设备低压端点瞬间提高到雷电引入端的同电压,不造成电压差而放电。从而雷电通过电器设备而外泄达到保护电器设备的目的。同时也节省了做地线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图。
图中,放电管1、互感器2、放电管(3、4、5、6、7、8)、保险丝(9、10、11、12)、静电保护器13、网线(14、15、16、17)。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面的实施例可以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包括包括电源输入端A、电源输出端B,网络输入端C、网络输出端D,在电源输入端A连接放电管1,放电管1连接互感器2,互感器2的一端分别连接火线和零线。放电管3一端连接火线,另一端连接浮地,放电管4一端连接零线,另一端连接浮地,放电管(5、6、7、8)并联在网线(14、15、16、17)的输入端和浮地之间,在网线(14、15、16、17)的输出端D和ESD静电保护器13之间连接可恢复保险丝(9、10、11、12)。
所述互感器2为共模互感器,是用两根导线同向缠绕在铁氧体磁环上,磁环的磁导率在500-800H/m之间。
放电管1、放电管3、放电管4导通电压是600伏,放电电流是20KA。作用是高压导通。放电管(5、6、7、8)导通电压是70伏,放电电流是10KA。作用是高压导通。共模互感器2是阻挡高频电压,平抑突波作用。可恢复保险耐压250V,耐流120MA。起保护ESD(13)不被大电流击穿。ESD静电保护集成块13导通电压是2.8伏,耐压15KV,耐流24A。起静电泄流作用。本感应雷阻断器有8个网线端口更实用于单位路由器或交换机,可同时串接多个感应雷阻断器,以保护更多端口。
工作原理:阻断雷技术是把雷电高频高压阻挡、平抑、储能,使雷电的能量在更长的时间释放。再通过放电管使设备低压端点瞬间提高到雷电引入端的同电压,不造成电压差而放电。从而雷电通过设备而外泄达到保护设备的目的。当市电被雷击中,高频电压先经过放电管1把雷电先转化共模高频电压,再经过共模互感器2阻雷降压,然后高压过放电管(3、4)经过悬浮地再过放电管(5、6、7、8),也就同时使网线(14、15、16、17),(TX0-、TX0+、RX0-、RX0+)有同等高压,本实施例中网线(14、15、16、17)即为网线(TX0-、TX0+、RX0-、RX0+)。这样设备电源的高压和网线处的高压基本一致,那么根据等电位原理设备不会被雷电击坏。同理如网线受雷击,经过感应雷阻断器使电源端高压与网线端高压一致,从而保护了设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许正文,未经许正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0964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