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不换向火焰蓄热式燃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708848.6 | 申请日: | 2012-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159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07 |
发明(设计)人: | 王茂军;林锐光;肖定为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茂军 |
主分类号: | F23C7/06 | 分类号: | F23C7/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28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换向 火焰 蓄热 燃烧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蓄热式燃烧装置,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不换向火焰蓄热式燃烧装置。
背景技术
在有色金属、冶金等行业中,通常需要能够产生高温的窖炉以便在其中加热及熔化物料。对于高温炉体,向其中的燃料提供热的助燃空气可以有力地提高炉体的热效率。为此,在这种高温炉体上设置蓄热式燃烧装置。具体的说,该蓄热式燃烧装置包括设置在炉体上的两个或更多蓄热室,每个蓄热室都在一侧通过燃烧喷嘴与炉体内腔相连,并在另一侧经由换向阀连接到鼓风机和引风机。在工作时,一个蓄热室与鼓风机连通以便向炉体内供应燃料和热的助燃空气,另一个蓄热室则与引风机连通以便吸引该炉体排放的烟气并通过该蓄热室内的蓄热体储存该烟气中的热量;经过一定时间以后,换向阀换向以使得原本供应燃料和助燃空气的蓄热室与引风机连通而吸引炉体排放的烟气,原本吸收烟气的蓄热室则与鼓风机连通而转为向炉体供应燃料以及燃烧所需的助燃空气。
现有的蓄热式燃烧装置中,由于成对的蓄热室交替地用于供应燃料和燃料燃烧所需的助燃空气以及吸收烟气给蓄热体蓄热并排放,因此炉体内燃料的燃烧交替地在这两个蓄热室的燃烧喷嘴处进行,也就是说,炉体内燃料的燃烧是不连续的,并且燃烧的方向不断地改变。这样,由于各蓄热室的燃烧喷嘴不是总用于燃料燃烧,因此容易导致燃烧喷嘴在未进行燃烧时被堵塞,并且由于燃料的燃烧是间断式的,因此容易出现断火、不燃等问题。另外,这种蓄热式燃烧装置仅适用于气态的清洁燃料,不适合冶金等行业广泛使用重油、煤气等较脏燃料以及固体燃料的现实。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不换向火焰蓄热式燃烧装置,该新型不换向火焰蓄热式燃烧装置可以不换向地连续向炉体内供应燃料,由此炉体内燃料的燃烧是连续的而非间断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不换向火焰蓄热式燃烧装置,包括炉体和至少两个蓄热室,所述蓄热室通过一换向阀相连,在炉体上设置有一个燃料喷嘴,所述燃料喷嘴在一侧与燃料源相连并在另一侧通向炉体的内部空间,每个蓄热室均在一侧通过空气喷嘴与炉体的内部空间连通并在另一侧通向外部空气,其中,在每一蓄热室与炉体的连接处设置有一角度调节器,同时在鼓风机出口处设有热交换器用于预热鼓风空气温度以及预热点火助燃空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热的助燃空气与燃料分别经由各自的喷嘴供入炉体内,并在该炉体的内部空间中混合后燃烧,其中仅助燃空气的供应是交替进行的,而燃料的燃烧则是连续的。这样,该新型不换向火焰蓄热式燃烧装置不仅可以有效地节约能源,而且还可以适用于固体燃料,解决了原有的蓄热式燃烧不能使用固体燃料的问题,从而能够很好地应用于有色金属、冶金等多种行业的高温炉体。
特别地,所述新型不换向火焰蓄热式燃烧装置还包括一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一端与所述换向阀相连,另一端与鼓风机连接。
特别地,所述新型不换向火焰蓄热式燃烧装置还包括所述燃料喷嘴处的一助燃点火风机,所述热交换器通过一减压阀与点火助燃风机的管道相连。
特别地,所述不换向火焰蓄热室直接连接一引风机抽引炉内烟气经所述热交换器向炉内吹入助燃空气。
特别地,所述角度调节器可调节从所述蓄热室出来的助燃空气的角度。
特别地,所述不换向燃料喷嘴与该蓄热室的空气喷嘴彼此分开。
特别地,该新型不换向火焰蓄热式燃烧装置可以包括两个蓄热室,这两个蓄热室的空气喷嘴紧邻所述燃料喷嘴布置在该燃料喷嘴的两侧。空气喷嘴与燃料喷嘴保持尽可能最近的距离,这样可使燃料与助燃空气尽快混合以便燃烧。
特别地,每个蓄热室均在所述另一侧经由换向阀连接鼓风机和引风机,分别用于将外部空气引入该蓄热室和将炉体所排放的烟气吸入该蓄热室。
特别地,所述新型不换向火焰蓄热式燃烧装置还包括一控制柜,所述控制柜预先设定空燃比的数学模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新型不换向火焰蓄热式燃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茂军,未经王茂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0884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