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动检测剔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707806.0 | 申请日: | 2012-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762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赵晋;杨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第壹制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7C5/36 | 分类号: | B07C5/36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1502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产品包装检测领域,更具体地,涉及瓶类检测剔除装置。
背景技术
药厂对药瓶进行灌装密封的卫生要求非常高,通常在包装流水线上,首先在A洁净工作区将药品装入药瓶中,瓶塞塞入瓶口一半,然后将药瓶运入B工作区,进行冻干处理,最后再进行压塞包装。在未进入到最后封装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会造成瓶塞松动,瓶塞松动的程度存在误差,误差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允许的,当误差超过一定值,则视为产品不合格,因此,需要对产品瓶塞密封性进行检测。
现有技术中,有些是采用人工检测法,不但存在人为误差,而且效率低下;也有利用光电原理进行检测的设备,一般是采用摄像法,摄像头采集图像后,将信号传入电脑中,再用电脑进行数据处理,检测产品是否合格,这类装置结构较为复杂,检测过程繁琐,检测效率较低。
针对以上缺陷,发明人设计了一种新的检测装置,利用水平设置的光学检测设备对瓶盖的高度进行检测,一旦发现高度超过设定高度的药瓶时,即可认定为密封不严的产品,然后停机供操作人员手工取走该产品。该方法不但存在人为误差,而且效率低下;也有自动检测剔除的装置,这类装置结构较为复杂,检测剔除过程繁琐,效率较低,且整个生产流程循环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动检测剔废装置,它的设计合理,可快速准确的将不符合标准的瓶子检测剔除出来,提高剔除效率和准确率。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动检测剔废装置,其包括瓶盖密封检测装置,所述瓶盖密封检测装置包括输送瓶子的传送带,所述瓶子的瓶口设有瓶盖,还包括检测所述瓶盖高度的光学检测装置,所述光学检测装置包括分别水平设置在所述传送带两侧的红外光源和红外光束接收装置,二者的高度略高于所述瓶盖,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剔废装置及出废口。
优选的,所述剔废装置包括水平设置在所述传送带一侧的推杆及推动所述推杆前后移动的驱动装置,所述推杆正对所述出废口。
优选的,所述推杆包括瓶子接触的U型的立面,所述U型立面为弹性材料。
优选的,所述驱动装置为气缸。。
优选的,所述气缸及所述光学检测装置连接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优选的,所述剔废装置包括连接所述出废口的剔废旁路、封闭或开启所述出废口的阻挡件,驱动所述阻挡件封闭或开启所述出废口的驱动气缸。
优选的,所述驱动气缸及所述光学检测装置连接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优选的,所述出废口连有输送带,所述输送带另一端设有废置区。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动检测剔废装置是一种适用于产品瓶类包装流水线的结构简单,准确性好,效率高的剔除装置。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并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实施例及实施例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检测剔废装置,其包括瓶盖密封检测装置,瓶盖密封检测装置包括传送瓶子的传送带1、瓶子2、红外光源3、红外光束接收装置4、推杆5、气缸6、出废口7以及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8;传送带1水平设置有剔废装置,剔废装置包括水平设置在传送带1上的推杆5和推动推杆来回剔废的气缸6,推杆5与瓶子2接触面为U型立面,U型立面是弹性材料;剔废过程中,瓶子2被稳固在U型立面中,从而不会被气缸6推倒,U型立面弹性材料能降低剔废过程中瓶子的碰撞损耗。
在瓶类包装流水线上,已经过检测区域的瓶子由传送带沿着传送带1传送过来,如果通过检测区域时,检测出不符合标准的瓶子,检测区域的警报装置就会发出警报,警报信号通过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8传递给气缸6,气缸6会立即推动着推杆5进行剔废,推杆5将不合格的瓶子完好的推入出废口7,瓶子2被输送带9输送到废置区10;剔废完成后,推杆5又在气缸6的带动下撤回,确保后面的输送过程顺畅无阻。
整个剔除过程中都是由PLC编程逻辑控制器控制,其中利用气缸推动推杆,这些方式都是目前业界的常用手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第壹制药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第壹制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0780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人机弹射器
- 下一篇: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生产线的砂料输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