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式去毛刺刀片有效
申请号: | 201220706400.0 | 申请日: | 2012-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312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03 |
发明(设计)人: | 刘章兴;周海洋;刘卫军;聂玉洁;何亭燃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P23/00 | 分类号: | B23P23/00 |
代理公司: | 重庆为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6 | 代理人: | 龙玉洪 |
地址: | 400044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式 毛刺 刀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刀具,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式去毛刺刀片。
背景技术
在流体流量计的生产中,其中有中隔式流体测量导管在中隔处往往采用铣削加工,在内腔隔板处边缘及与圆筒壁夹角处易形成毛刺,其毛刺若不去除将会严重影响检测结结果,尤其是气体流量计;目前虽然已有一些手工毛刺去除刀具,但无针对筒状零件的中隔处加工毛刺的去除刀具。而热爆炸去毛刺、抛丸去毛刺、电解去毛刺等去毛刺方式对设备要求较高,不适用于小批量生产。
现有手工加工方式主要存在问题列如下:
1、毛刺处于内腔隔板边缘和隔板与筒壁夹角,现有毛刺去除刀具受中隔板和零件尺寸的限制,去除效果不佳;
2、现有手工刀具只能进行单一的锉削或切削加工,无法针对不同尺寸的毛刺实现渐进式去除,毛刺去除效果有限;
3、现有手工刀具切削工作面较窄,单次加工无法对零件毛刺进行整体式去除,导致中隔边缘各处毛刺去除效果不均;
4、只能采用纯手工操作,效率低下。
基于以上叙述,设计一种能够去除中隔毛刺的刀片成为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新颖,能够快速高效的中隔毛刺进行彻底去除的新式去毛刺刀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式去毛刺刀片,包括刀体,其要点是:所述刀体上设有刀刃,该刀刃从前到后由前导部、切削部、锉削部和挤压校准部构成,且所述切削部尖顶与刀背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前导部最高点与刀背之间的距离。采用以上结构,前导部主要起引导定位的作用,不参与切削;切削部采用渐进式切削,去除较大毛刺;锉削部用于锉削前面未切除干净的细小毛刺;挤压校准部对加工边缘进行挤压,降低其表面粗糙度保证毛刺去除效果;上述结构最终达到理想的去除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前导部位于所述刀体的前端部,且该前导部设置有后倒角R。
作为优选:所述前导部后倒角R的值为30°。采用以上结构,加工时能够起到良好的引导定位的作用,使得毛刺的去除更加快捷。
所述切削部从前到后由第一切削刃、第二切削刃和第三切削刃构成,所述第一切削刃、第二切削刃和第三切削刃的尖顶与刀背之间的距离依次增加。采用以上结构,由于所述第一切削刃、第二切削刃和第三切削刃最高点与刀背之间的距离从前到后依次增加,因此所述第一切削刃、第二切削刃和第三切削刃依次与中隔上的毛刺接触,从大的毛刺到小的毛刺逐步去除,达到彻底去除毛刺的目的。
作为优选:所述锉削部为平面结构,该锉削部表面加工有双纹锉削刃,所述锉削部表面与刀背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三切削刃的尖顶与刀背之间的距离。采用以上结构,由于锉削部与第三切削刃等高,因此能够锉削前面未切除干净的细小毛刺,从而达到彻底去除毛刺的目的。
作为优选:所述挤压校准部位于所述刀体后端部,该挤压校准部表面为光滑平面。采用以上结构,对加工边缘进行挤压,降低其表面粗糙度保证毛刺去除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前导部和第一切削刃之间、第一切削刃和第二切削刃之间、所述第二切削刃和第三切削刃之间,所述第三切削刃和锉削部之间以及锉削部和挤压校准部之间设置有内凹的容屑槽。设置容屑槽,压落加工时由各容屑槽暂时容纳被切落毛刺,从而不会影响毛刺的去除。
作为优选:为了便于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在所述刀体中部开有螺纹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使用灵活方便,毛刺去除效率高,通过采用切削和挤压式锉削相结合的渐进式整体切削,能完全去除中隔式流体测量导管的中隔处加工毛刺,2)能够提高中隔的精度;具有成本低、易于实现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0640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