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仿真闪电雷鸣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220706121.4 | 申请日: | 2012-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766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朱朝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朝全 |
主分类号: | G09B23/18 | 分类号: | G09B23/18 |
代理公司: | 重庆为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6 | 代理人: | 余锦曦 |
地址: | 401320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仿真 闪电 雷鸣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教学演示装置,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仿真闪电雷鸣电路。
背景技术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科学》下册电单元教学中,出现有“雷电”的科普教育,但要亲生体验“雷电”的发生机理是非常危险的。
如何帮助学生了解雷电的产生,往往是停留在书本上,传统手摇感应起电机因空气湿度大,往往受潮不能正常用于教学;该仪器则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干电池供电,通过晶体管振荡,多级倍压起电,不受环境的影响,易于保管,操作方便。同时,手摇感应起电机也不够直观,不利于学生直观的了解放电现象、雷电的产生、落雷的形成、避雷的方法的全过程。
现有技术的缺点是:没有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的雷电发生教学仪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全可靠的仿真闪电雷鸣电路,便于学生直观形象了解雷电发生机理。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表述一种仿真闪电雷鸣电路,其关键在于:由电源电路、一级振荡电路、一级变压器、二级振荡电路、二级变压器和二个放电电极组成;
其中电源电路由干电池组和开关串联组成,开关的一端接干电池组正极,另一端为电源电路正极,所述干电池组负极接地;
所述一级振荡电路设置有第一电阻,该第一电阻一端接电源电路正极,另一端接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接第二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接电源电路正极,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串第一电容后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还串所述一级变压器的低压线圈后接地,所述一级变压器的高压线圈接所述二级振荡电路。
所述二级振荡电路设置有第一二极管,该第一二极管的阳极接所述一级变压器高压线圈第一端,阴极接第二电阻一端,该第二电阻串第三电阻后接一级变压器高压线圈第二端,所述第二电阻与第三电阻的公共端串第二电容后接所述一级变压器高压线圈第二端,该第二电阻与第三电阻的公共端串双向二极管后,接双向可控硅的触发端,该双向可控硅的第一端接所述一级变压器高压线圈第二端,双向可控硅的第二端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串第三电容后接所述二级变压器低压线圈的一端,该二级变压器低压线圈的另一端接所述一级变压器高压线圈第二端;
所述二级变压器高压线圈两端分别连接一个所述放电电极。
闭合上开关,干电池输出的直流电经过2次振荡和升压后,能量集中在了两个放电电极上,当拉近两个放电电极时,两个放电电极之间就出现电弧,也就出现了自然界中的雷电。但这种电弧的能量依然有限,可以通过音效控制电路模拟出雷鸣声,提高演示装置的真实效果。
还设置有雷鸣声的音效控制电路,该音效控制电路包括复位开关,该复位开关一端接所述电源电路正极,另一端接语音芯片的电源端,该语音芯片的输出端接放大三极管的基极,该放大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串喇叭后,接所述复位开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安全可靠,便于学生直观形象了解雷电发生机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仿真闪电雷鸣电路,其特征在于:由电源电路、一级振荡电路、一级变压器T1、二级振荡电路、二级变压器T2、雷鸣声的音效控制电路和二个放电电极组成;
其中电源电路由干电池组和开关K1串联组成,开关K1的一端接干电池组正极,另一端为电源电路正极,所述干电池组负极接地;
所述一级振荡电路设置有第一电阻R1,该第一电阻R1一端接电源电路正极,另一端接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该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接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接电源电路正极,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串第一电容C1后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该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还串所述一级变压器T1的低压线圈后接地,所述一级变压器T1的高压线圈接所述二级振荡电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朝全,未经朱朝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0612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