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增压锅炉的穿墙密封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702246.X | 申请日: | 2012-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730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王永堂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2B37/00 | 分类号: | F22B37/00 |
代理公司: | 大庆禹奥专利事务所 23208 | 代理人: | 朱士文;杨晓梅 |
地址: | 15000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增压 锅炉 穿墙 密封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能源动力行业,涉及一种增压锅炉穿墙结构,特别是一种增压锅炉的穿墙密封结构,通过新型的法兰套管式密封结构来实现增压锅炉双层壳体的穿墙密封。
背景技术
锅炉做为舰船蒸汽动力装置的核心设备,其发展方向为重量轻、尺寸小和机动性好。目前,减小锅炉尺寸重量的两个措施分别是提高炉膛的的水冷程度和提高对流受热面的吸热率,即提高烟气对管壁的放热系数。就目前发展的现状来看,各种常压锅炉的水冷程度都已达到极限,难于再提高。提高烟气对管壁的放热系数的方法是提高烟气的流速和烟气的比重,从减小锅炉的阻力的角度看,提高烟气的密度比提高烟气的速度有利。因此提高炉膛压力的增压锅炉装置是舰船锅炉的发展方向。
采用涡轮增压机组代替汽轮鼓风机向炉膛提供增压空气的增压锅炉装置的炉膛容积小,容积热负荷高,其重量尺寸是相同出力的常压锅炉的1/3左右,在舰船应用的前景和优势不言而喻。但同时高容积热负荷也增加了锅炉结构设计的难度,炉膛温度高,锅炉双层壳体的膨胀量增加,对于锅炉的穿墙密封结构的要求更加严谨。增压锅炉的穿墙密封结构直接影响增压锅炉的性能和安全,已成为增压锅炉结构设计的关键技术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提高增压锅炉穿墙密封结构的性能和安全性,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增压锅炉的穿墙密封结构,用于增压锅炉双层壳体的穿墙密封,能够吸收随着温度的变化的收缩量和膨胀量,满足增压锅炉在不同负荷下的密封要求。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增压锅炉的穿墙密封结构,锅炉设有内壳护板和外壳,其特征在于内壳护板上密封焊接有穿到锅炉内部的内套管,内套管外端连接有内法兰盘,内套管内设有一端穿到锅炉内部另一端穿到外壳外部的插入管,插入管与内法兰盘、内法兰盘配合盘间通过盘根密封连接;外壳上密封焊接有穿到外壳内部的套在插入管上的外套管,外套管外端连接有外法兰盘,外套管与外法兰盘配合盘焊接连接。
所述内套管与插入管间设有衬套管,衬套管与内套管焊接连接。
所述外套管内径大于内法兰盘外径。
所述外套管与插入管间设有衬套管。
本实用新型插入管相对与外壳的位置固定,当增压锅炉的内壳护板、外壳膨胀收缩时,插入管深入内壳护板的相对位置随之变化,此时插入管通过盘根相对于内壳护板保持密封,其余部位通过焊接和法兰密封面连接结构稳定牢固可靠,该结构既能够保证吸收随着温度变化的收缩量和膨胀量,又能保证良好的密封效果,确保增压锅炉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名称:1内壳护板;2外壳;3内套管;4内法兰盘;5插入管;6内法兰盘配合盘;7盘根;8外套管;9外法兰盘;10外法兰盘配合盘;11衬套管;12砖衬。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如图1所示,该增压锅炉的穿墙密封结构的锅炉为双层结构,砖衬12外部设有内壳护板1和外壳2,内壳护板1上密封焊接有穿到锅炉内部的内套管3,内套管3外端连接有内法兰盘4,内套管3内设有一端穿到锅炉内部另一端穿到外壳2外部的插入管5,插入管5与内法兰盘4、内法兰盘配合盘6间通过盘根7密封连接;外壳2上密封焊接有穿到外壳2内部的套在插入管5上的外套管8,外套管8外端连接有外法兰盘9,外套管8与外法兰盘配合盘10焊接连接;内套管3与插入管5间设有衬套管11,衬套管11与内套管3焊接连接,用于支撑插入管5;本实用新型插入管相对与外壳的位置固定,当增压锅炉的内壳护板、外壳膨胀收缩时,插入管深入内壳护板的相对位置随之变化,此时插入管通过盘根相对于内壳护板保持密封,其余部位通过焊接和法兰密封面连接结构稳定牢固可靠,该结构既能够保证吸收随着温度变化的收缩量和膨胀量,又能保证良好的密封效果,确保增压锅炉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
安装时先将衬套管11、内套管3、内法兰盘4固定连接,安装内壳护板1时再与内壳护板1焊接连接;安装外壳2时再将外套管8、外法兰盘9固定在外壳2上,同时将焊接在外法兰盘配合盘10上的插入管5通过盘根7由内法兰盘配合盘6固定,完成外壳安装完毕。
本实用新型实施时外套管内径可大于内法兰盘4外径,方便安装维护检修,可在外套管8与插入管5间设有衬套管或支撑架,连接方式可采用螺纹或卡和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0224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移动反射罩的聚能装置
- 下一篇:液体输送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