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非标准接口的连接部件有效
申请号: | 201220700035.2 | 申请日: | 2012-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563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瑾 | 申请(专利权)人: | 加弘科技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31/06 | 分类号: | H01R31/06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 代理人: | 高磊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非标准 接口 连接 部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口的连接部件,特别是涉及一种非标准接口的连接部件。
背景技术
主机设备通过外接扩展设备来实现某些特殊功能的需求,比如,利用标准接口连接扩展存储设备,以增加主机设备的存储能力;利用标准接口数据线来连接附属卡,以便启用附属卡所携带的功能等。在通常情况下,扩展设备和主机设备之间采用标准接口进行连接。但随着扩展设备的种类和功能越来越多,扩展设备的接口开始存在非标准接口,为了适应扩展设备的快速发展,主机设备上也设有非标准接口。主机设备上的非标准接口与扩展设备的非标准接口通过连接器进行连接。然而,有些主机设备由于内部空间限制,其内部无法容纳连接器和扩展设备,因此需要对现有的连接器进行改进,特别能够提供一种根据主机设备的内部空间调整安置扩展设备的连接部件。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非标准接口的连接部件,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非标准接口与标准接口之间、非标准接口与非标准接口之间连接的问题;以及在接口一致情况下用于扩展主机设备的电子功能的设计要求等。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非标准接口的连接部件,用于连接主机设备的第三接口和扩展设备的第四接口,其中,所述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中至少一个接口为非标准接口,所述连接部件至少包括:与所述第三接口连接的第一接口,具有与所述第三接口对应的针脚结构;与所述第四接口连接的第二接口,具有与所述第四接口对应的针脚结构;连接所述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用于基于所述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中各针脚的对应关系,将所述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中各自的针脚对应连接的柔性电路。
优选地,所述柔性电路布置在柔性印刷电路板中。
优选地,所述柔性电路还用于基于所述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中各针脚所传输信号的对应关系,将针脚的个数不相同的所述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中的各针脚对应连接。
优选地,所述柔性电路还用于基于所述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中各针脚所传输信号的对应关系,将针脚的个数不相同的所述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中的各针脚一一对应连接。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非标准接口的连接部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利用第一接口、柔性电路和第二接口将所述主机设备和扩展设备进行连接,能够解决扩展设备和主机设备的接口不一致的情况下,无法连接的问题;另外,柔性电路布置在柔性印刷电路板上,能够利用柔性印刷电路板可弯曲等特点,可依照主机设备内部的空间进行排布,以便于将主机设备和扩展设备进行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非标准接口的连接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a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主机设备的第三接口中各针脚传输的信号定义的示意图。
图2b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扩展设备的第四接口中各针脚传输的信号定义的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连接部件
11 第一接口
12 第二接口
13 柔性电路
2 主机设备
21 第三接口
3 扩展设备
31 第四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加弘科技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未经加弘科技咨询(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0003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