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改进的副气囊的金属主壳体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98548.4 | 申请日: | 2012-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870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2 |
发明(设计)人: | 王红;王蕾;薛文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延锋百利得(上海)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215 | 分类号: | B60R21/215 |
代理公司: | 北京连城创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4 | 代理人: | 刘伍堂 |
地址: | 201315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进 气囊 金属 壳体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气囊壳体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改进的副气囊的金属主壳体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多数机动车辆中都配备有安全气囊,以副驾驶员侧的副气囊模块为例,其中的主壳体通常都采用塑料主壳体和金属主壳体两种。
参见图2和图4所示的金属主壳体优点是结构相对简单、由于金属的强度高,材料用量少,尺寸小,所以重量轻,金属材料价格相对便宜,因而金属壳体的成本较低;且大部分金属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可变形,吸能性能好;缺点是加工困难,在点爆时金属主壳体可能变形比较严重,影响点爆效果。
参见图1,而塑料主壳体的优点是一次注塑成型、工艺简单,解决了可能因额外的连接结构引起的失效;缺点是结构复杂、由于塑料强度较低,需要较厚的壁厚和大量的加强筋来保证强度要求,因而笨重,尺寸大,且塑料原材料价格较高,导致其成本较高,并且塑料壳体的可变形量小,无法达到吸能的作用。
对于仪表板预留给安全气囊的空间较小的情况下,在设计容纳气袋折叠总成的副气囊的主壳体时,采用金属主壳体,而不采用厚度较大的塑料主壳体。气袋不作用时,折叠好储存于金属主壳体内,当气体发生器开始给气袋充气时,气袋从金属主壳体的开口处展开。除了容纳气袋总成的主壳体外,还要设计支架,用来连接到仪表台及车身横梁上。
为了将副气囊模块固定在车身上,通常都是通过主壳体上的支架连接到车身的仪表台及横梁上,并且支架需要起到必要的支撑作用,所以通常的做法是:在采用塑料主壳体时,塑料支架与主壳体一体成型;在使用金属主壳体时,金属支架与金属主壳体之间采用图3和图5所示的托克斯连接,或采用铆钉、螺钉等来连接金属主壳体和支架。对于金属主壳体,这几种连接方式尽管能起到薄板相互搭叠连接的目的,但连接工序复杂、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通过在金属主壳体上设计翻边孔来实现与支架的铆接,从而提高装配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设计一种改进的副气囊的金属主壳体装置,包括金属主壳体、支架,其特征在于:金属主壳体的外壁上设有凸出于金属主壳体外壁的翻边孔,在支架上对应翻边孔处设有冲孔,金属主壳体的翻边孔套入支架的冲孔内且翻边孔与冲孔铆接。
所述的翻边孔至少设有两个。
所述的冲孔至少设有两个。
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提高了抗拉强度,解决了采用托克斯、铆钉、螺钉等连接方式成本高、工序复杂、制作周期长的缺点。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塑料主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现有的采用托克斯连接的一种金属主壳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现有的一种金属主壳体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现有的采用托克斯连接的另一种金属主壳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现有的另一种金属主壳体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一种金属主壳体与支架的分解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金属主壳体与支架未铆压时的装配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金属主壳体与支架铆压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所示金属主壳体在铆压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中的金属主壳体与支架未铆压时的装配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中金属主壳体与支架铆压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
实施例1
先将金属主壳体2的底面冲压并拉伸出翻边孔4,参见图6,该翻边孔4具有一定的高度,翻边孔4的数量根据实际需要可设有至少两个,金属主壳体2的底面的翻边孔4的位置、数量及尺寸一般需要根据实际气囊性能要求来决定,本例中采用两个支架3分别设于金属主壳体2的底面的左右部,因此在金属主壳体的底面的左右部分别设有两个翻边孔4。同时,在两个支架3上均分别设有两个冲孔5,所述的冲孔5的位置与金属主壳体2的底面左右部的翻边孔4的位置相对应。
参见图7,然后将翻边孔4伸入相应的支架3的冲孔5内,然后采用压紧装置将翻边孔4的底边压紧成扁平状,最终形成图8所示的一种金属主壳体装置,从而将金属主壳体2和支架3夹紧铆接在一起,而被挤压后起到连接作用的翻边孔4则作为了一种刚性连接件或一种传力连接件,参见图9。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延锋百利得(上海)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未经延锋百利得(上海)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9854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