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光纤固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94832.4 | 申请日: | 2012-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771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张大勇;吕华昌;张昆;李尧;朱辰;王雄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5B11/00 | 分类号: | B25B11/00 |
代理公司: |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专利中心 11010 | 代理人: | 吴永亮 |
地址: | 100015***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光纤 固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纤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光纤缠绕盘是为了解决光纤固定和散热的问题而设计的一种机械支撑结构,对于低功率光纤激光器,光纤散热量较小,散热不用过多考虑,光纤可直接缠绕在圆柱形机械固定结构上,固定材质可为工程材料或金属,对于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光纤散热量通常较大,散热须着重考虑。
国内通常在圆柱面刻蚀一些V型或圆形螺旋凹槽便于光纤限位固定,但安装面需要保持相当的表面加工精度,而加工完整光滑完全符合安装要求的V型或圆形螺旋凹槽则非常困难,加工控制不好通常很容易对光纤造成损伤。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的分析,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光纤固定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圆柱面刻蚀V型或圆形螺旋凹槽困难,且V型或圆形螺旋凹槽加工控制不好容易对光纤造成损伤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光纤固定装置,包括:底座和与所述底座相连接的环形的圆柱台;
所述圆柱台的外圆周侧沿圆周方向依次设有多个光纤限位件,所述底座上设有凹槽,光纤通过所述凹槽沿所述光纤限位件缠绕在所述圆柱台上。
优选地,所述光纤限位件沿垂直所述圆柱台的圆周方向的距离为预定距离,所述预定距离为大于所述光纤的直径。
优选地,所述光纤限位件为圆柱销子、凸起或者挂钩。
优选地,所述凹槽为沿所述底座的外侧向所述圆柱台侧倾斜的凹槽。
优选地,所述圆柱台为紫铜或铝合金。
优选地,所述圆柱台的外侧设有一个或多个光纤固定件,所述光纤固定件为L型,所述光纤固定件的底边与所述圆柱台的顶部的边缘相连接,所述光纤固定件的的侧边与所述圆柱台的外侧壁相配合。
优选地,所述圆柱台的外侧设有一个或多个光纤固定件,所述光纤固定件为 型,所述光纤固定件的两个底边分别与所述圆柱台的顶部和所述底座连接,所述光纤固定件的的侧边与所述圆柱台的外侧壁相配合。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光纤固定装置,光纤通过底座上的凹槽沿光纤限位件缠绕在圆柱台上,避免了在圆柱台上加工圆形螺旋凹槽的工序,而且也避免了圆形螺旋凹槽加工不好对光纤造成损伤,该方法简单可靠、容易加工、安装固定方便、光纤缠绕整齐、与安装面贴合紧密、相互不缠绕、散热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的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纤固定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纤固定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纤固定装置的光纤固定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申请一部分,并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纤固定装置,参见图1和2,该装置底座1和与所述底座1相连接的环形的圆柱台2;
所述圆柱台2的外圆周侧沿圆周方向依次设有多个光纤限位件3,所述底座1上设有凹槽4,光纤通过所述凹槽4沿所述光纤限位件3缠绕在所述圆柱台2上。
所述光纤限位件3沿垂直所述圆柱台2的圆周方向的距离为预定距离,所述预定距离为稍大于所述光纤的直径,使光纤不易脱落。
所述光纤限位件3为圆柱销子、凸起或者挂钩。
所述凹槽4为沿所述底座1的外侧向所述圆柱台2侧倾斜的凹槽4,所述凹槽4有两个。具体如图3所示。
所述圆柱台2为紫铜或铝合金。紫铜或铝合金散热好,利于光纤散热。
所述圆柱台2的外侧设有一个或多个光纤固定件5,所述光纤固定件5为L型,所述光纤固定件5的底边与所述圆柱台2的顶部的边缘相连接,所述光纤固定件5的的侧边与所述圆柱台2的外侧壁相配合。
或者,所述圆柱台2的外侧设有一个或多个光纤固定件5,所述光纤固定件5为 型,所述光纤固定件5的两个底边分别与所述圆柱台2的顶部和所述底座1连接,所述光纤固定件5的的侧边与所述圆柱台2的外侧壁相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9483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自动炒锅配套锅盖
- 下一篇:一种带有温度显示的加热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