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观测管内外两种热交换流体流型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90233.5 | 申请日: | 2012-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944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2 |
发明(设计)人: | 宁静红;刘圣春;曾凡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商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10/00 | 分类号: | G01M10/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7 | 代理人: | 肖莉丽 |
地址: | 300134***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观测 内外 热交换 流体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观测管内外两种热交换流体流型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在工业和商业的制冷与热泵空调中,为了获得适宜的冷凝温度和蒸发温度,可以采用复叠式制冷系统,复叠式制冷系统中的冷凝蒸发器大多采用壳管式或套管式结构,高温循环制冷剂吸热蒸发沸腾,低温循环制冷剂冷凝放热,换热内管的管内流动一种制冷剂流体,管外流动另外一种制冷剂流体,换热内管的管内、管外的两种制冷剂流体发生热交换,同时发生相变。观测换热内管的管内、外制冷剂流体的相变过程、流型特征,获得换热内管的管内、外制冷剂流体的换热系数关联式的影响因素,以强化冷凝蒸发器的传热效率,提高复叠式制冷系统的性能,节约能源,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目前国内外只有观测管内或管外单侧、一种流体相变换热过程的可视化装置,管内、外两种制冷剂流体同时发生相变的可视化装置,未见有相关的具体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而提供一种能同时观测管内和管外制冷剂同时相变换热的可视化装置。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观测管内外两种热交换流体流型的装置,包括换热内管、换热外管、两侧封板,所述换热内管和换热外管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侧封板密封连接,还包括管内流体相变观察窗组件、管外流体相变观察窗组件;在换热内管上设置有换热内管观察孔,在换热外管上设置有换热外管观察孔;所述管内流体相变观察窗组件包括第一固定座、第二固定座、换热内管视镜、第一旋紧套管,与所述换热内管观察孔相对位置的所述换热内管和换热外管上分别安装有所述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所述换热内管视镜对准所述换热内管观察孔并密封安装于所述第一固定座上,所述第一旋紧套管内孔与所述换热内管视镜相对,所述第一旋紧套管与所述换热内管视镜之间密封压紧,所述第一旋紧套管与所述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螺纹连接;所述管外流体相变观察窗组件包括第三固定座、换热管外视镜、第二旋紧套管,所述第三固定座安装于与所述换热外管观察孔相对位置的换热外管上,所述换热管外视镜密封安装于与所述换热外管观察孔相对位置的所述第三固定座上,所述第二旋紧套管内孔与所述换热外管视镜相对,所述第二旋紧套管与所述换热外管视镜之间密封压紧,所述第二旋紧套管与所述第三固定座通过螺纹连接。
所述第一旋紧套管通过锁紧螺母与所述第二固定座锁紧,并通过垫片和O型密封圈密封。
所述第一旋紧套管的外端为方形。
所述第二旋紧套管的外端为圆柱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可视化装置利用在换热内管与换热外管上安装视镜,通过特定方式的连接和有效密封,使管内、管外制冷剂的相变换热过程,尤其是换热内管的制冷剂相变换热过程实现了可视化,并通过摄像机记录,能更好地观测换热内管管内、管外制冷剂相变过程的流型,获得冷凝蒸发换热器的最佳尺寸形状,强化换热效果,提高制冷循环的性能,节约能源。
2、本实用新型的可视化装置结构简单,操作便利,拆装方便,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观测管内外两种热交换流体流型的装置的示意图;
图2所示为A-A剖视图;
图3所示为B-B剖视图。
图中:1.换热内管进口,2.封板,3.换热内管,4.换热外管,5.换热内管出口,6.换热外管进口接管,7.换热外管出口接管,8.第一固定座,9.垫片,10.换热内管视镜,11.垫片,12.第二固定座,13.垫片,14.第一旋紧套管,15.锁紧螺母,16.O型密封圈,17.第三固定座,18.垫片,19.换热外管视镜,20.垫片,21.第二旋紧套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商业大学,未经天津商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9023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