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池电芯识别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88045.9 | 申请日: | 2012-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406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15 |
发明(设计)人: | 王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罗晓林;李志强 |
地址: | 52386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识别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终端的电池,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电芯识别电路。
背景技术
由于移动终端,特别是智能手机功耗一般比较大,精确的电池电量检测显得尤为重要,用户可以更具准确的电量检测做好手机的使用规划,不至于发生明明显示有电而实际上已经是低电压导致关机的问题,因此电量计已经越来越多的用到智能手机上,精确的电池电量检测可以大大提升用户体验。
由于不同的电芯其电性能往往存在差异,所以某一个电芯的电量检测参数并不适用与另一块电芯,因为细微的差异将导致检测的准确度大大下降。所以当某一款产品需要使用两种甚至以上规格电芯的时候,为了保证电量计对各个电芯电量检测的准确性就必须对不同规格电芯做识别区分。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电池电芯识别电路,能有效识别不同规格电池,准确测量电芯电量,提升用户体验。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池电芯识别电路,依次包括相互连接的电芯电路、电池连接器电路及MCU,所述的电芯电路由依次相互连接的电池GND接口,电阻R1及信号线接口ID组成,电芯电路的信号线接口ID接电池连接器的输入接口ID;所述的接电池连接器的输入接口ID一路连接一上拉电阻R2后接电源正极V+,另一路接MCU的检测接口。
进一步的,所述的电阻R2为定值电阻。
进一步的,所述的电阻R1根据电芯电压规格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根据MCU ADC检测电压范围对不同规格电芯选取不同的R1,从而分压后就会得到不同的电压供MCU ADC检测。MCU根据检测到的不同电压区分相应的电芯规格。当检测出电芯类型后则调用相匹配的参数给电量计,则提高了电量计对电池电量的精确检测;移动终端的主板无需任何更改,只需要根据不同的电芯要求电芯厂家使用不同的R1即可实现兼容,对移动终端厂商而言无需主板更改,节约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进行详细说明,以便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及优点进行更深入的诠释。
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一种电池电芯识别电路,依次包括相互连接的电芯电路、电池连接器电路及MCU,所述的电芯电路由依次相互连接的电池GND接口,电阻R1及信号线接口ID组成,电芯电路的信号线接口ID接电池连接器的输入接口ID;所述的接电池连接器的输入接口ID一路连接一上拉电阻R2后接电源正极V+,另一路接MCU的检测接口。
进一步的,所述的电阻R2为定值电阻。
进一步的,所述的电阻R1根据电芯电压规格设置。
一种所述的电池电芯识别电路的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MCU的检测接口ADC处读取电压值;
步骤2、根据计算公式Vo=R1*V/(R1+R2)得到电芯R1的电阻值;
步骤3、根据R1的电阻值获取电芯的电压规格;
步骤4、MCU根据电压规格调用与电芯电压规格相应的电压参数供电量计对移动终端的电量进行实时检测。
ADC检测的原理如下:MCU一般都会有好几个ADC检测管脚,一般用于做温度检测,即通过热敏电阻与定值电阻分压(理解为R1为热敏电阻)热敏电阻在不同的温度下对应不同的阻值,所以分压后就会得到不同的电压,即温度-阻值-电压值形成一个关联,这样软件就会通过检测到的电压值去对应温度,从而实现温度的检测。MCU的ADC一般是10位ADC,其有一个参考电压U,也就是检测电压点不能超出此电压,否者会损伤芯片。再假设外部上拉电源为V, ADC管脚检测到相应电压后会经过ADC做进一步的处理,即:R1*V*1024/(R1+R2)U,即通过ADC转换将电压转换为具体数字,如果是10位ADC,此数字最大为1024.ADC位数越高,检测电压/温度的刻度就越精细。但ADC也可用于电压的测试,即通过电阻R1与定值电阻分压,R1不同,所以分压后就会得到不同的电压,即阻值R1-电压值形成一个关联,这样软件就会通过检测到的电压值去对应温度,从而实现温度的检测。本实用新型只需设定R1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未经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8804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