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制作玻璃器皿用的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85251.4 | 申请日: | 2012-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539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9 |
发明(设计)人: | 朱伟国;苏秋君;晏庆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熟建华模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3B11/06 | 分类号: | C03B11/06 |
代理公司: | 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13 | 代理人: | 朱伟军 |
地址: | 215559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作 玻璃器皿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玻璃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制作玻璃器皿用的模具。
背景技术
前述的玻璃器皿如各类玻璃锅盖、杯盖、带加强筋的各类玻璃盆,等等。如业界所知,制作并不限于例举玻璃器皿的过程与制作玻璃容器的过程具有雷同之处,玻璃容器如各类酒瓶、玻璃杯、化妆品瓶、酱制品罐、花瓶和饮料瓶,等等。在制造此类玻璃器皿和玻璃容器的过程中必须先将玻璃料引入玻璃模具内,而后依据不同的工艺进行吹制、压制或离心成型,并且在成型过程中尽可能以较快的速度使模腔内的气体排出,否则滞留于模腔中的气体会进入玻璃器皿或玻璃容器中,导致玻璃制品出现肉眼显见的气泡,影响外观质量,甚至还影响成型。
就瓶罐类玻璃容器而言,由于其颈肩部位的厚度相对于其它部位要厚得多,因此需要加快颈肩部位的散热速度,藉以避免变形,对加快颈肩部位散热速度的技术信息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号CN101298355A(制作玻璃容器用的模具)和CN101298356A(制作玻璃容器的模具),该两项专利申请方案对于在二次吹气时使玻璃熔体分布均匀而藉以确保瓶颈部位的壁厚尽可能一致有所建树,但是颈肩部位的变形问题仍难以降低到令人满意的程度系其缺憾。又,CN10129835A(加工玻璃容器用的模具)对于防止瓶子整体变形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对于解决局部区域特别是前述颈肩部位的变形不具有可借鉴的意义。及,CN10129835A(玻璃容器加工用的模具)和CN101298359A(玻璃容器加工用模具)是在瓶半模的外壁开设散热槽,以加快散热速度,提高成型效率。还,US2006/0212632A的技术内容中提及了避免瓶子整体变形的方法(具体可参见该专利的说明书第0021-0025栏以及该专利的说明书图1、图2)。
并不限于例举的上述专利和/或专利申请方案的共同点都是以热传递方式改善冷却速度,之所以称为热传递而非热对流,是因为通气孔或通气槽是与模具的型腔不相通的,因此在制造玻璃器皿或玻璃容器时,颈肩部位处的玻璃熔体内滞留的空气便无法以热对流的方式速即驱向外界,故而,颈肩部位的变形问题仅能以加快冷却速度而缓解,但并不能根绝。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号CN101941791A推荐的用于制作瓶罐类玻璃容器的模具(本申请人提出的申请)在不失冷却速度的前提下能将模具颈肩部与玻璃熔液之间的气体排出,表现为与型腔热对流的方式使滞留于玻璃熔液内的空气逸至外界,最终使玻璃容器的颈肩部位饱满,有效地抑制颈肩部位的变形,因此CN101941791A提供的技术方案基本上克服了并不限于上面例举的所有专利或专利申请方案的欠缺。
图4所示为已有技术中的制作玻璃器皿用的模具,包括模具本体1、附件模2、冲头3和冲头连接座4,附件模2与模具本体1相配合并且对应于模具本体1的底部的中央位置,冲头3与冲头连接座4固定连接,并且与模具本体1的器皿成型腔11相配合,其中附件模2具有附件成型腔21。由图4所示的结构可知,该模具用于成型玻璃锅盖。当玻璃料引入器皿成型腔11内后,由与成形机械连接的冲头连接座4带动冲头3下行并压向器皿成型腔11,在压制过程中,由冲头3的冲头冷却腔31内的冷却介质如水对冲头3冷却,以加快成型速度,冲头3在冲头连接座4的带动下向上位移,即离开模具本体1的器皿成型腔11后,得到玻璃器皿,即得到玻璃锅盖,同时由附件模2的附件成型腔21成形出与玻璃锅盖结合为一体的锅盖捏手(也可称锅盖提手),也就是说得到的玻璃锅盖为带有捏手的玻璃锅盖。
上述图4所示结构的模具在成型玻璃锅盖时,由于玻璃的厚度相对于前述的玻璃容器而言要厚得多,特别是对应于附件模2的附件成型腔21的部位厚度显著增大,因此空气极易在该处滞留并且难以排出而进入到玻璃料内,使成型出的玻璃锅盖在锅盖捏手及其周围区域出现人体肉眼显见的气泡,玻璃锅盖的档次无法提高,乃至产生大量疵品。
为了尽可能地减少玻璃锅盖的疵品,业界即玻璃器皿生产厂商通常以减缓成型速度的方式处置,而减缓成型速度不仅影响生产效率、浪费能源、而且前述问题仍不足以明显克服。尤其,上面例举的包括CN101941791A在内的专利和专利申请方案均无法解决图4所示结构的模具所存在的缺陷。
鉴于上述已有技术,本申请人作了积极而有益的尝试,终于形成了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并且在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下经模拟试验,结果证明是切实有效的。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熟建华模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常熟建华模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8525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