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泵管清洗液排放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684224.5 | 申请日: | 2012-12-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699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 发明(设计)人: | 曾巍;游杰勇;匡建初;买锦才;王帅英;杨广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4G21/02 | 分类号: | E04G21/02;E03F1/00 |
| 代理公司: | 郑州红元帅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7 | 代理人: | 徐皂兰 |
| 地址: | 450009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泵管 清洗 排放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凝土浇筑完毕清洗泵管时用的泵管清洗液排放装置。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时,当混凝土浇筑完毕,需对混凝土输送泵管进行清洗,以避免混凝土泵管内积存混凝土硬化而导致混凝土泵管毁损。但是,混凝土泵管清洗完毕后,清洗液中含有残余的混凝土,因此清洗液的排放,对建筑施工人员来说是一个难题,目前对泵管清洗液的排放是直接将混凝土泵管清洗液排放到建筑外架边缘、电梯井口或其他洞口,个别工地因无专门操作设施直接排放到刚浇筑的混凝土楼板上。
将混凝土泵管清洗液直接排放到刚浇筑的混凝土楼板上,容易和刚浇筑的楼板混凝土混合,而影响混凝土工程的质量,延长楼板混凝土凝固硬化的时间;而如果将混凝土泵管清洗液直接排放到建筑外架边缘或电梯井口内,则容易造成建筑外架、地面污染,严重影响环境卫生,排放到电梯井口,则清洗液中的混凝土容易在电梯井内残存,严重影响工地的文明施工要求,并容易造成高空坠物和物体打击伤害。
因此在建筑施工阶段,在混凝土浇筑完毕清洗泵管和混凝土浇筑开始和中断后开始多余润泵砂浆的排放都迫切需要统一一种简易装置,以满足工程质量和工地安全文明施工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综上所述,为了克服现有技术问题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泵管清洗液排放装置,它是设计一根沿建筑高度方向设置排放管,排放管的上端设置漏斗,排放管下端与沉淀池对应,沉淀池设置在地面上,混凝土泵管的清洗液从布料管排向漏斗,然后从排放管8流进沉淀池,在沉淀池内沉淀,上层的水排向污水沟,清洗液中含有的混凝土残渣则沉积在沉淀池底,定期清理沉淀池即可。从而实现对混凝土泵管清洗液的排放,解决了现有混凝土泵管清洗液无处排放的难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泵管清洗液排放装置,其中:包括漏斗、排放管、沉淀池及U型管卡,排放管沿建筑物的高度方向设置,排放管的顶端设置有漏斗,排放管的下端与沉淀池对应,沉淀池设置在地面。
进一步,所述的排放管通过U型管卡与已浇筑的混凝土墙柱固定,排放管上部绑扎在建筑外架上。
进一步,所述的沉淀池上部设置有溢流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是设计一根沿建筑高度方向设置排放管,排放管的上端设置漏斗,排放管下端与沉淀池对应,沉淀池设置在地面上,混凝土泵管的清洗液从布料管排向漏斗,然后从排放管流进沉淀池,在沉淀池内沉淀,上层的水排向污水沟,清洗液中含有的混凝土残渣则沉积在沉淀池底,定期清理沉淀池即可。从而实现对混凝土泵管清洗液的排放,解决了现有混凝土泵管清洗液无处排放的难题。
2、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材料普通,制作简单,操作方便,便于在各工程施工过程中应用。该系统所用材料均为工地常用材料。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泵管清洗液排放装置,包括漏斗4、排放管8、沉淀池10及U型管卡7,排放管8沿建筑物的高度方向设置,排放管8通过U型管卡7与已浇筑的混凝土墙柱固定,排放管8上部通过钢丝5绑扎在建筑外架6上,排放管8的顶端设置有漏斗4,排放管8的下端与沉淀池10对应,沉淀池10设置在地面,沉淀池10上部设置有溢流管9。
当混凝土浇筑完毕需要对混凝土泵1管进行清洗时,将混凝土布料管3的出口与漏斗4对应,混凝土泵1抽取清水涮洗混凝土泵1自身及混凝土管2,然后清洗液从布料管3排向漏斗4,然后从排放管8流进沉淀池10,在沉淀池10内沉淀,上层的水通过溢流管9排出,清洗液中含有的混凝土残渣则沉积在沉淀池10底,混凝土残渣定期清理,清理出的残渣可以用回收进行道路、场地硬化等,清水也可以作为养护混凝土的回收利用。
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说明而非限制,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等同替换或者根据现有技术而做的其它修改,只要没超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思路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的权利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8422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臂架支撑结构及具有其的泵车
- 下一篇:一种翻边混凝土一次成型支模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