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切削液回收沉淀箱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679113.5 | 申请日: | 2012-12-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513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9 |
| 发明(设计)人: | 陈凤宇;贺燕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恒耐陶瓷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36/04 | 分类号: | B01D36/04;B23Q11/1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00000 上海市松江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切削 回收 沉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适用于工件冷却机床附件领域,具体为一种切削液回收沉淀箱。
背景技术
切削加工在机械制造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凡精度要求较高的机械零件,一般都要进行切削加工。切削加工时用刀具从毛坯上切去多余的材料,使零件具有一定几何形状、尺寸和表面质量,为减少切削加工时切削热的产生和改善散热条件,切削加工时常使用切削液。切削加工完成后,切削液成为混杂了大量废屑的废液,直接排放导致环境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回收率高的过滤装置,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切削液回收沉淀箱。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达到发明目的:
一种切削液回收沉淀箱,包括箱体框架,箱体框架水平地分隔成至少两层,其特征是:还包括过滤斗、隔板和导液管,过滤斗的上端敞开,过滤斗的下端开有漏液口,过滤斗的底部垂直地依次固定至少两块隔板,隔板的两侧分别固定在过滤斗的侧壁上,隔板的顶部低于过滤斗的开口处,隔板将过滤斗分隔成至少三个依次相邻的过滤室,漏液口位于最边侧过滤室的底部,导液管固定在另一个最边侧的过滤室内,导液管的进液口低于过滤斗的开口处,导液管的出液口高于过滤斗的底部;箱体框架的每一层设有一个过滤斗,上一层过滤斗的漏液口正对下一层过滤斗导液管的进液口。
所述的切削液回收沉淀箱,其特征是:过滤斗的底部为钝角斜面,所述钝角斜面的顶点正对导液管的出液口。
所述的切削液回收沉淀箱,其特征是:过滤斗底部钝角斜面在150°~170°。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将使用后的切削液从最上一层过滤斗导液管的进液口注入,切削液从导液管的出液口流出口,逐渐注满导液管所在的过滤室,随后溢流至相邻的过滤室,并从另一边侧过滤室底部的漏液口注入下一层过滤斗,直至从最下一过滤斗的漏液口流出。在切削液从下至上逐渐注满过滤室的过程中,切削液中的废屑被沉淀在底部,每溢满一个过滤室,切削液就得到澄清一次,这样从最底部过滤斗放出的切削液就非常清澈,可予以回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回收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截面示意图;
图2是过滤斗底部为钝角斜面的本实用新型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一种切削液回收沉淀箱,包括箱体框架1、过滤斗2、隔板3和导液管4,如图1所示,具体结构是:箱体框架1水平地分隔成四层,过滤斗2的上端敞开,过滤斗2的下端开有漏液口21,过滤斗2的底部垂直地依次固定至少两块隔板3,隔板3的两侧分别固定在过滤斗2的侧壁上,隔板3的顶部低于过滤斗2的开口处,隔板3将过滤斗2分隔成至少三个依次相邻的过滤室,漏液口21位于最边侧过滤室的底部,导液管4固定在另一个最边侧的过滤室内,导液管4的进液口低于过滤斗2的开口处,导液管4的出液口高于过滤斗2的底部;箱体框架1的每一层设有一个过滤斗2,上一层过滤斗2的漏液口21正对下一层过滤斗2导液管4的进液口。
本实施例使用时,将使用后的切削液从最上一层过滤斗2导液管4的进液口注入,切削液从导液管4的出液口流出口,逐渐注满导液管4所在的过滤室,随后溢流至相邻的过滤室,并从另一边侧过滤室底部的漏液口21注入下一层过滤斗2,直至从最下一过滤斗2的漏液口21流出。在切削液从下至上逐渐注满过滤室的过程中,切削液中的废屑被沉淀在底部,每溢满一个过滤室,切削液就得到澄清一次,这样从最底部过滤斗2放出的切削液就非常清澈,可予以回收。
实施例2
一种切削液回收沉淀箱,包括箱体框架1、过滤斗2、隔板3和导液管4,如图2所示,具体结构是:过滤斗2的底部为钝角斜面,所述钝角斜面的顶点正对导液管4的出液口,钝角可以在150°~170°的范围内任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恒耐陶瓷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恒耐陶瓷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7911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