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氧化锌电阻片的脱模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77072.6 | 申请日: | 2012-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770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葛平安;任行军;王建业;赵建国;苟光强;姬伟团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天工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C17/00 | 分类号: | H01C17/0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蔡和平 |
地址: | 710086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氧化锌 电阻 脱模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氧化锌电阻片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氧化锌电阻片的脱模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目前电阻片行业在产品成型时均采用80年代引进日本(日立公司)的成型工艺,在产品脱模时,由模具下冲头将产品强行顶出,就在产品被下冲头强行顶出时,模腔表面和产品表面就会产生很大的摩擦力,阻止产品的顶出,但是由于压机的压力很大,产品还是会被强行顶出,但是同时由于摩擦力的作用,产品在顶出时(或脱模过程中)模腔表面对产品内部造成伤害。为了减小脱模时对产品造成伤害,传统工艺对模腔内部的光洁度要求很高,并采取在产品原料中加便于脱模的材料(如甘油等),来解决该问题。采用此工艺进行压制对于高度较低的电阻片来说基本还可以满足使用。而对于高度较高(24mm以上)的产品来说摩擦力对产品的损坏会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从而采用传统工艺成型高度较高的电阻片就更加困难了。
然而,对于高度较高的氧化锌电阻片或高性能电阻片产品来说,采用传统的成型工艺以不能满足产品的要求,主要表现如下:
(1)因为电阻片高度的增加,产品在脱模过程中产生的摩擦力也随之增加,从而导致产品在脱模时产生的缺陷也随之增加。
(2)传统工艺向原料中加入便于脱模的材料,将导致该材料一直存在于电阻片内部,由于该材料的存在将对产品的性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或导致全过程合格率的降低。
(3)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用户对产品性能的要求逐步提高,采用老成型工艺已无法满足电阻片的性能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氧化锌电阻片的脱模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氧化锌电阻片的脱模装置,包括润滑液容器、润滑液管道、下冲头和模腔;下冲头内设有润滑腔,润滑腔通过润滑液管道连通润滑液容器;下冲头的顶部位于模腔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润滑液管道包括位于下冲头内的第一润滑液管道和位于下冲头外侧的第二润滑液管道。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润滑腔的上、下两侧均安装有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润滑液容器设置于润滑腔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润滑腔位于模腔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润滑腔内充有润滑液,润滑液接触模腔的整圈内壁。
与现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采用上、下两道密封圈形成相对密封的润滑腔,在产品成型时可以将少量润滑液均匀的涂抹于模腔表面,由于产品脱模时减小了摩擦力,同时保护的电阻片,从而达到提高电阻片性能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氧化锌电阻片的脱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润滑液容器;2为第二润滑液管道;3为下冲头;4为模腔;5为上冲头;6为电阻片;7为润滑腔;8为第一润滑液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一种氧化锌电阻片的脱模装置,主要包括:润滑液容器1、润滑液管道、下冲头3、模腔4和上冲头5。下冲头3内设有润滑腔7,润滑腔7通过润滑液管道连通润滑液容器1,润滑液管道包括位于下冲头3内的第一润滑液管道8和位于下冲头3外侧的第二润滑液管道2。采用润滑液管道将模具下冲头3中的润滑腔7与润滑液容器1相连,再将润滑液倒入润滑液容器1中,从而形成一个封闭的密封管路。润滑腔7内充有润滑液,润滑液接触模腔4的整圈内壁,可以保证润滑液能够均匀的涂抹在模腔中;将润滑液容器1放在在较高的位置,从而保证润滑腔7内有充分的润滑液,同时在润滑腔7上、下两侧均安装有密封圈,由上、下密封圈形成相对密封的润滑腔。在产品成型时,由于下冲头3必须进行上下运动,在下冲头3向上运动时将润滑腔7中的润滑液涂抹在模腔4表面,在下冲头3下行时,通过上密封圈将多余的润滑液刮回密封腔7内,从而达到了润滑液均匀的涂抹在模腔4表面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天工电气有限公司,未经西安天工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7707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套管尾部均压球连接结构
- 下一篇:330kV防冰闪复合绝缘子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