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水下实时探测仪器的后备电源管理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676807.3 | 申请日: | 2012-12-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784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 发明(设计)人: | 吴震宇;陈琳荣;陈小天;胡旭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2J9/06 | 分类号: | H02J9/06 |
| 代理公司: | 绍兴市越兴专利事务所 33220 | 代理人: | 蒋卫东 |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下 实时 探测 仪器 后备 电源 管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下实时探测仪器的后备电源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水下探测仪器能够对特定水体区域的物理化学参数进行检测和记录。以往大量使用了一类离线式(自容式)探测仪器,该仪器在被投放到指定探测位置之后,利用自身所携带电能进行工作,对目标参数进行采集,并保存在内部储存区内,在设定工作周期结束后,将该仪器回收并从中读取检测数据进行分析。而由于仪器的布放和回收需要耗费高额费用和大量时间,因此离线式(自容式)仪器数据返回周期非常长,虽然能够获得较为准确的原位数据,但是数据缺乏时效性。在线式的水下实时探测仪器是对水下环境,特别是深海环境,进行长期的实时物理化学参数检测和传输是了解、掌握和研究海底运行规律的有效手段。和上述出现的离线式(自容式)的探测仪器相比较,实时探测仪器在具备其原位探测能力的基础上,能够及时地将探测区位信息返回到岸基计算机系统,使数据具有较强的时效特性。
水下实时探测设备需要通过缆线(光缆、电缆等)和岸基计算机系统相连,通过缆线获得来自岸基系统的电能和控制指令,并将探测数据经由缆线返回。随着现代海洋探测覆盖区域不断扩大,用于连接探测设备和岸基系统的线缆长度大大增加,同时布置海域广阔。在长周期运行期间受到不可避免原因导致失电,容易对水下实时探测系统造成损坏,具体表现为如下情况:1)装置突然失去控制,导致仪器内的机械系统由于惯性产生失控条件下运行,使系统间发生碰撞从而造成机械损坏;2)采集数据产生中断,造成数据丢失。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下实时探测仪器的后备电源管理系统,后备电源能够避免因电源断电而造成水下探测设备系统损坏,数据丢失等问题,而主电源和后备电源的自动切换,加长探测仪器的探测时间,从而降低仪器布放和回收的费用,且大大提高了水下实时探测的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为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下实时探测仪器的后备电源管理系统,包括主电源、后备电源,其中所述的主电源与并联保护电路线路连接,所述后备电源与继电器模块线路连接,且继电器模块与并联保护电路信号连接,所述并联保护电路与DC—DC转换模块信号连接,所述DC—DC转换模块与探测仪器线路连接;所述主电源、后备电源分别与电压电流传感器模块信号连接,其中所述的电压电流传感器模块与数模转换模块信号连接,所述数模转换模块与嵌入式微处理器模块信号连接;所述嵌入式微处理器模块与继电器模块信号连接,且嵌入式微处理器模块与RS232接口线路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下实时探测仪器的后备电源管理系统,后备电源能够避免因电源断电而造成水下探测设备系统损坏,数据丢失等问题,而主电源和后备电源的自动切换,加长探测仪器的探测时间,从而降低仪器布放和回收的费用,且大大提高了水下实时探测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是一种水下实时探测仪器的后备电源管理系统,包括主电源1、后备电源2,其中所述的主电源1与并联保护电路4线路连接,所述后备电源2与继电器模块3线路连接,且继电器模块3与并联保护电路4信号连接,所述并联保护电路4与DC—DC转换模块5信号连接,所述DC—DC转换模块5与探测仪器6线路连接;所述主电源1、后备电源2分别与电压电流传感器模块7信号连接,其中所述的电压电流传感器模块7与数模转换模块8信号连接,所述数模转换模块8与嵌入式微处理器模块9信号连接;所述嵌入式微处理器模块9与继电器模块3信号连接,且嵌入式微处理器模块9与RS232接口10线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理工大学,未经浙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7680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