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机动车辆防碰撞安全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674703.9 | 申请日: | 2012-12-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053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 发明(设计)人: | 高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慈溪易倍贸易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R21/0134 | 分类号: | B60R21/0134;B60Q5/00;B60T7/1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15300 浙江省宁波市慈***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机动车辆 碰撞 安全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动车辆防碰撞安全系统。
背景技术
如果从我们汽车人的角度来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最大的变化,那么用两个子就可以概括:车多。三十年的潜心发展经济的华夏巨龙已经让昔日泥足巨人的形象彻底成为历史,如春笋般矗立着的幢幢摩天大楼下是奔腾不息的如龙车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用长途货物运输车越来越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私家轿车数量与日俱增。为满足人们生活工作需要,长途汽车运输得到飞速发展,各地高速公路的筹建,驾车旅游路线的开设,代驾公司的建立,这些都促使汽车用户大幅度增加,汽车成为每家每户外出首选的交通方式。我国人均汽车拥有量增长很快迅速,2005年,中国成为第二大汽车销售大国,然而,伴随着汽车使用量增加,由此引发的交通安全问题是影响我国乃至全球和谐发展的严重问题。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道路交通伤害(Road Traffic Injury, RTI)已日益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一种世界性公害。全球每年约有120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伤害,同时大约有5000万人受伤。在我国,每年因道路交通伤害死亡的人数居世界首位,而且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2005年,全国交通管理部门共受理道路交通事故45万起,直接经济损失18.8亿元,平均每天发生交通事故1234起,死亡270人,直接经济损失515万元.交通事故不仅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同时给人类生命安全、人们生活质量造成巨大的破坏。在以和谐为主题,建立和顺、和美、和睦家园的2008年,交通安全将会是国家、企业以及每个公民关注的焦点。交通事故产生的原因非常多,由2005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分析报告可知, 2005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450254起,造成98738人死亡,469911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8.8亿元,其中因非机动车驾驶人、乘车人及行人过错导致交通事故20090起,造成4207人死亡,分别占总数的4.5%和4.3%,因超速行驶导致16015人死亡,疲劳驾驶导致2566人死亡,违法超车导致6871人死亡,违法占道行驶导致4488人死亡,超员客车交通事故导致3039人死亡。
汽车发生碰撞事故有相当大的原因在驾驶员身上,其中既包括驾驶员的主观原因或者不良驾驶习惯也包括一些客观的生理原因。驾驶员主观原因:1.超速行驶:在高速公路上,许多车辆的速度非常快,有的甚至是超速百分之百以上;2.疲劳驾驶:有的驾驶员甚至在开车时睡着了;3.酒后驾驶;4.带情绪驾车:一些驾驶员因情绪失控,导致控制力失常,于是猛踩油门,引发碰撞事故;5.驾车时注意力不集中。客观上的原因:车速高,驾驶人的视觉变差,容易发生碰撞事故。汽车驾驶员通过视觉机能从交通环境中获得80%以上的交通信息,从而实施驾驶操作。行驶中驾驶员的视觉判断能力与车速有关,车速越高,判断能力越差,同时驾驶员观察人、物的视线焦点越远,这样就容易导致车辆的碰撞事故。其中对驾驶影响较大的是动视力和视野。动视力是指汽车在行进中驾驶员能看清物体的(最远)距离。动视力不同于静视力,静视力对同一个人来说,一般变化不大,而动视力则不然。对于同一个人,以不同的速度驾车行使,动视力差别很大,车速越高,能看清楚的距离越短。例如用60公里/小时速度前进,一般驾驶员能看清前240米处的物体,而如果将车速提高到80公里/小时,那么驾驶员只能看清车前160米的物体。视野是指驾驶员眼睛能看到的空间范围。汽车高速行驶时驾驶员的视野变得很狭小。低速行驶时,驾驶员能透过挡风玻璃,清晰地看到前方全景。随着车速的提高,近处景物相对汽车移动的速度在提高。当汽车高速行驶时,由于近物也在快速移动,在驾驶员的视网膜中来不及成像,因而变得模糊不清,只有玻璃中间的远处景物还可以看清,使注视点前移。车速越快、视野越小,注意力随之引向景象的中心而置两侧于不顾,易形成“隧洞视”现象,使驾驶员易于疲劳甚至打瞌睡,从而引发碰撞等交通事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慈溪易倍贸易有限公司,未经慈溪易倍贸易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7470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