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动供油润滑缝包机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72371.0 | 申请日: | 2012-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895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2 |
发明(设计)人: | 傅正兵;徐京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永成电子机械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5B71/00 | 分类号: | D05B71/00;B65B51/07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方峥 |
地址: | 237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供油 润滑 包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供油润滑缝包机,广泛应用于工业灌装企业,主要是对灌装后的包装袋进行封口。
背景技术
工业缝包机是一种间断性高速运转的设备,它要在零点几秒内完成从静止状态下达到1900转,而且在1900转的工作状态下仅仅维持5~10秒,当完成5~10秒的工作后又要在1900转的状态下紧急刹车至静止状态。同时,缝包机在一个高速旋转运动完成缝纫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凸轮和摆杆机构高速完成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这样才能完成缝纫缝包作业。它的每一个作旋转运动、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零部件都需要很好的润滑。国外品牌缝包机采用的全封闭淹没式润滑方式,这种润滑方式需要缝包机的壳体与外界的结合点都采用密封形式,由于这种密封的需要它的制造成本高昂。国内品牌缝包机采用的都是人工注射式润滑方式,这种润滑方式非常费时而且人为性又强,这样始终都不能保证缝包机在润滑状态下工作,导致了润滑接触部位由于磨损间隙慢慢变大。
缝包机各运动接触点之间间隙的变大,会直接导致缝包机跳线、断针、不编线、钩针与直针配合失效即不缝包等缺点同时缝包机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自动供油润滑缝包机,既可以保证缝包机总成达到润滑的作用又可以节约油料,提高了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自动供油润滑缝包机,包括有相互配合的缝包机总成、弯针机构、送料机构、线辫切刀装置和主轴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缝包机总成的针杆轴套和切线机构以及弯针机构、送料机构、线辫切刀装置和主轴驱动的相应位置上分别设有一个或多个自动供油点,所述自动供油点上分别架设有供油嘴,所述供油嘴连通有供油管,所述供油管与其对应侧的左、右注油总成相互连通,所述左注油总成的上油料接入口连通有主供油管,所述主供油管连通到供油泵,所述左、右注油总成之间通过跨接油管连接,所述供油泵的供油的量和频率通过可编程控制器控制。
所述的缝包机总成、弯针机构、送料机构、线辫切刀装置和主轴驱动机构位于顶盖、前机盖、后机盖和两侧板组成的壳体内。
所述的缝包机总成的下端分别设置了前集油盒和后集油盒。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既可以保证缝包机总成达到润滑的作用又可以节约油料,提高了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一种自动供油润滑缝包机,包括有相互配合的缝包机总成2、弯针机构、送料机构、线辫切刀装置和主轴驱动机构,缝包机总成2的针杆轴套13和切线机构以及弯针机构、送料机构、线辫切刀装置和主轴驱动的相应位置上分别设有自动供油点19、20、21、22、23、24、25、26、27、28、29,自动供油点19、20、21、22、23、24、25、26、27、28、29上分别架设有供油嘴,供油嘴连通有供油管31、32、33、34、35、36、37、38、39、40,供油管31、32、33、34、35、36、37、38、39、40与其对应侧的左、右注油总成15、14相互连通,左注油总成15的上油料接入口连通有主供油管41,主供油管41连通到供油泵1,左、右注油总成15、14之间通过跨接油管30连接,供油泵1的供油的量和频率通过可编程控制器控制;缝包机总成、弯针机构、送料机构、线辫切刀装置和主轴驱动机构位于顶盖9、前机盖10、后机盖11和两侧板组成的壳体内;缝包机总成的下端分别设置了前集油盒18和后集油盒17。
自动供油润滑缝包机主要由缝包机总成2、供油泵1、油料输入接口16以及相关的供油管道和可编程控制器等组成;自动供油润滑缝包机的工作特点是:自动供油润滑缝包机可以根据缝包机的工作时间长短的不同通过可编程控制器PLC对供油泵1供油的量和频率进行适时控制。并且由于在缝包机总成2的底部设置了前集油盒18和后集油盒17在集油盒上我们设计了真空回流技术对油进行回收循环利用。这样既可以保证缝包机总成2达到润滑的作用又可以节约油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永成电子机械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永成电子机械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7237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效多层脱蜡炉
- 下一篇:缝盘机用自动加油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