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能进行管腔外冲洗的PICC导管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69582.9 | 申请日: | 2012-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207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发明(设计)人: | 叶向红;郑桃花;江方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叶向红 |
主分类号: | A61M25/14 | 分类号: | A61M25/14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夏平;瞿网兰 |
地址: | 21000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进行 管腔外 冲洗 picc 导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是一种进行体内置留注射的导管,具体地说是一种能进行前端管腔外冲洗的PICC导管。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重症病人通常需要连续输液和经常用药,因此,置留血管内导管是一种常用的选择,但对于放化疗病人或需要进行高浓度营养液输注及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进行定期输注时,置留针附近的静脉会造成刺激损伤,出现组织坯死的现象,为此,使用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将高或低PH值、高渗透压药物、刺激性强的药物直接通过导管送入离心脏较近的大血管中则能很好地解决因静脉留置针造成的损伤,但大量临床观察发现,PICC导管的外表面会发生血栓,尤其是在离导管尖端10-25厘米处尤为明显,这是由于纤维蛋白、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等附着在导管表面而产生的,在导管表面形成的血栓会在血管表面形成附壁血栓,甚至在拔管时产生脱落造成肺栓塞等致命后果,管腔内可以定期用抗凝药物进行冲洗,由于导管腔外表面无法使用药物进行冲洗,因此目前的处理方法是向全身注射抗凝药或定期更换导管,又造成了病人全身凝血机能的紊乱,更换导管虽能解决问题,但会给病人造成痛苦、增加经济负担、增加护理人员工作量,而且新的导管置留后还会形成新的血栓,对此,目前尚无好的解决方法。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经外周插管(PICC)的前端会形成血栓,而这种血栓又无法去除的问题,设计一种能进行导管管腔外冲洗能有效预防附壁血栓的PICC导管。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之一是:
一种能进行前端管腔外冲洗的PICC导管,其特征是它由药液进液腔1和冲洗进液腔2组成,所述的冲洗进液腔2的出口端3离药液进液腔1的出口尖端4的距离为10-25厘米。
所述的药液进液腔1和冲洗进液腔2为相邻结构或套装结构,所述的套装结构是指药液进液腔1位于冲洗进液腔2中。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之二是:
一种能进行前端管腔外冲洗的PICC导管,其特征是它由药液进液腔1和冲洗进液腔2组成,所述的药液进液腔1位于冲洗进液腔2中,所述的药液进液腔1的出口端4与冲洗进液腔2的对应端相连以迫使冲洗进液腔2的冲洗液不能从端面流出,在冲洗进液腔2的管壁上设有多个单向径向出液口5,单向径向出液口5布置在离药液进液腔1的出口端410-25厘米的位置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向导管易产生血栓的前端管腔外进行冲洗可防止血栓的形成,延长导管在静脉内的置留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
一种能进行前端冲洗的PICC导管,它由药液进液腔1和相邻设置的冲洗进液腔2组成,所述的冲洗进液腔2的出口端3离药液进液腔1的出口端4的距离为10-25厘米。
实施例二。
如图2。
一种能进行前端管腔外冲洗的PICC导管,它由药液进液腔1和冲洗进液腔2组成,药液进液腔1位于冲洗进液腔2中,所述的冲洗进液腔2的出口端3离药液进液腔1的出口端4的距离为10-25厘米。
实施例三。
如图3。
一种能进行前端管腔外冲洗的PICC导管,它由药液进液腔1和冲洗进液腔2组成,所述的药液进液腔1位于冲洗进液腔2中,所述的药液进液腔1的出口端4与冲洗进液腔2的对应端相连以迫使冲洗进液腔2的冲洗液不能从端面流出,在冲洗进液腔2的管壁上设有多个单向径向出液口5,单向径向出液口5布置在离药液进液腔1的出口端4为10-25厘米的位置上。单向出液口可采用在通孔上加装单向膜或将通孔加工成内大外小的结构,不进行冲洗时,管外的压力不能将通孔打开,而需要冲洗时,管内的压力将通孔挤开,从而使含有抗凝药物的冲洗液流向导管表面,避免导管表面形成血栓或溶解掉。
本实用新型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叶向红,未经叶向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6958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钼铌硅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红豆露酒的配方及生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