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用车门密封条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64886.6 | 申请日: | 2012-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468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发明(设计)人: | 井出丰贵;冈野昌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J10/04 | 分类号: | B60J10/04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张建涛;车文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车门 密封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密封汽车车门的升降车窗玻璃用门洞的车门密封条。
背景技术
早期的汽车用车门密封条包括安装基部、从该安装基部向车窗玻璃延伸的两条密封唇。该种车门密封条虽然可以防止水分或灰尘从门洞侵入到车门内,但是无法防止噪音的侵入。
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1-301469公开了一种汽车用车门密封条,该车门密封条通过在两条密封唇之间粘贴透气性吸音部件(例如无纺布)来防止噪音从车门密封条和车门的升降车窗玻璃之间侵入到车内。为了将车门密封条安装到车门内饰上,通常在两条密封唇之间的安装基部上通过切起安装基部的一部分来形成用于嵌入到车门内饰的安装孔里的安装片,故同时在切起的地方上形成了孔。由于透气性吸音部件具有使声音透过的特性,所以汽车轮胎与地面之间产生的路面噪音等噪音通过安装基部上的孔从车门下方侵入到车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噪音从安装基部上的孔侵入到车内的汽车用车门密封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用车门密封条(1)包括可安装到车门内饰(9)上的安装基部(2)、从所述安装基部向车窗玻璃(8)延伸的两条密封唇(3)、配置于所述密封唇之间的吸音部件(4)、在所述密封唇之间的所述安装基部上设置有孔(7),在所述安装基部和所述吸音部件之间设置有堵塞所述孔的不透气性材料制造的堵塞部件(5)。
由于用不透气性材料制造的堵塞部件堵塞孔,利用了不透气性材料能够隔音的性能,所以能够抑制噪音从孔侵入到车内。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在所述安装基部上形成有用于嵌入到所述车门内饰的安装孔(10)里的安装片(11),所述孔是为了形成所述安装片而将所述安装基部的一部分切起后形成的。这种结构不需要另外设置用于将安装基部安装到车门内饰上的零部件,与在安装基部上焊接安装片等安装方式相比能够削减零部件的数量。
吸音部件与堵塞部件的固定方法可以是所述吸音部件粘贴在所述堵塞部件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在所述堵塞部件上设置有用于插入所述孔中的突起(6)。当采用这种结构后,通过将设置于堵塞部件上的突起插入到孔中从而对吸音部件起到很好的定位作用,不会因为产生位置偏差而使吸音部件与密封唇发生干涉。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安装有本实用新型汽车用车门密封条的汽车右侧车门的侧视图。
图2是沿图1中Ⅱ-Ⅱ线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汽车用车门密封条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将图3中所示车门密封条的一部分放大后的放大立体图。
图中1.汽车用车门密封条,2.安装基部,3.密封唇,4.吸音部件,5.堵塞部件,6.突起,7.孔,8.车窗玻璃,9.车门内饰,10.安装孔,11.安装片。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汽车用车门密封条1为设置于车内的对车门内饰9和升降车窗玻璃8之间的门洞进行密封的内密封条。如图2所示,汽车用车门密封条1设置于车门内饰9和升降车窗玻璃8之间,包括安装于车门内饰9上的安装基部2和从该安装基部2向升降车窗玻璃8延伸的两条密封唇3。密封唇3由弹性材料制成,其跟随着车窗玻璃8的升降对车门内饰9和车窗玻璃8之间的门洞进行密封。由此,能够防止水分或灰尘从门洞侵入到车门内。如图3所示,汽车用车门密封条1为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的长条形密封部件。在安装基部2上形成有嵌入到车门内饰9的安装孔10里的多个安装片11,通过将安装基部2的一部分向密封唇3延伸方向的反方向(图2的车门内饰9一侧)切起而形成该多个安装片11。安装片11的详细结构如图4所示,安装片11与安装基部2基本垂直,其宽度从根部到头部逐渐变窄。安装片11的这种形状可以使其很方便地嵌入到车门内饰9的安装孔10里。另外,为了不造成危害,安装片11的头部为圆形。由于安装片11是通过切起安装基部2的一部分而形成的,故同时在安装基部2切起的地方上形成了多个孔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6488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