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超细水雾全淹没灭火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63901.5 | 申请日: | 2012-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425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2 |
发明(设计)人: | 梁栋;刘建勇;沈浩;莫善军;赵哲;朱德民;褚燕燕;王海蓉;王粤;董文莉;晏建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A62C35/02 | 分类号: | A62C35/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黄磊 |
地址: | 510275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雾 淹没 灭火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细水雾灭火应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超细水雾全淹没灭火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发现卤代烷灭火剂对大气臭氧层有破坏作用以及1987年《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签署之后,细水雾灭火技术作为哈龙主要替代技术之一得到各界的关注和青睐,细水雾灭火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才得到飞跃性地发展。
对于细水雾的生成方式,目前在消防领域主要采用高压细水雾、双相流细水雾两种技术,但这两种传统的雾化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水源或气源都需要一个足够高的压力或者喷射速度才能达到所需粒径的细水雾,因此不仅增加了使用成本,而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而电子超声波雾化技术是运用电子高频震荡原理,在超声波发生器上通过一定频率的振荡电流,产生高频电能信号,然后换能器将其转换为超声机械振动(即超声波),这种振动效果传递给液体后,使得在液体内部发生空化作用,在这种液体内部的高频空化作用下,大量细小的液滴被抛出液面,从而形成极细的水雾。当换能器的频率在1.7MHz的情况下,形成的极细水雾平均粒径可在50微米以下,这种极细的水雾被称为超细水雾。此种技术已经收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全淹没灭火,是指向防护区喷放设计规定用量的灭火剂,并使其均匀地充满整个防护区的灭火进行灭火的一种灭火方法,主要是相对局部淹没式灭火而言的。
公开号为CN 102019060B的中国专利介绍了一种电子超声喷嘴雾化细水雾灭火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超声喷嘴、喷雾控制装置、氮气供给装置、供水系统以及供电系统,所述超声喷嘴、喷雾控制装置、供电系统依次通过信号线连接,供电系统与电源连接;氮气供给装置连接有供气管道,供气管道的另一端穿过喷雾控制装置与超声喷嘴连接;供水系统连接有供水管道,供水管道的另一端穿过喷雾控制装置与超声喷嘴连接;供水系统通过水泵供电线与供电系统连接。但该装置是通过超声喷嘴生成细水雾,同时,水雾是直接在超声喷嘴处生成,因此不能用于进行全淹没灭火。另外,其所采用的气体是氮气,因此需要额外提供氮气供给装置,不仅增加了成本和结构的复杂度,而且不便于在火灾现场进行移动、携带。
公开号为CN 101229418A的中国专利介绍了一种超声雾化灭火器,该装置具有供电单元、水位调节单元和超声雾化单元,其特征是设置在雾化腔中形成雾化腔内部循环气流的循环风扇,以气水二相流溢出口为雾化腔的水雾出口。本发明中的通风单元是在雾化器内部实现空气循环流动,避免了外界空气对细水雾的稀释,大大提高了细水雾内的液滴质量分数,使超声雾化得以在消防灭火中进行应用。该装置具有一定的灭火能力,但是该装置风扇直接对着产雾区,实际过程中对细水雾的生成会产生较大影响,另一方面,如果要将水雾从水箱中快速输送到着火点,过程中会产生较严重的碰并,形成大直径的水滴,从而很难保持其粒径的分布状态,因此水雾的输送问题也限制了该装置的应用。
因此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实现全淹没灭火的方法和装置极具现实应用价值。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超细水雾全淹没灭火装置,该装置基于电子超声波雾化技术,能够在相对温和的情况下形成极细的细水雾,且能够利用全淹没灭火空间内的烟气作为输送超细水雾的载气,结构简单,使用安全,全淹没灭火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超细水雾全淹没灭火装置,包括水箱、水泵、多头雾化器、储水池、雾化腔和风扇,所述水泵位于水箱底部,储水池悬空设于水箱的正上方,水泵通过输水管将水箱中的水送到储水池中,多头雾化器设置在储水池的底部;在储水池的正上方设有雾化腔,雾化腔中部设有风扇,在储水池上边缘与雾化腔下边缘之间有一缝隙为进风口;所述水泵、风扇和多头雾化器均与外部供电系统连接。在使用时,将此装置放置在着火点附近的位置,然后开启供电系统即可,利用全淹没灭火空间内的烟气作为输送超细水雾的载气,避免了采用室外空气、氮气等作为载气所带来的增加氧含量、系统复杂等缺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密闭空间内的全淹没灭火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6390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