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压直流输电接线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48841.X | 申请日: | 2012-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143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胡晓;李龙才;黄晓明;蔡德江;丁晓飞;冯千秀;周德才;夏雪;曹尹;张晔;樊艳;尹大千;李力;郑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H02J3/36 | 分类号: | H02J3/36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钱成岑;吴彦峰 |
地址: | 61002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压 直流 输电 接线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压直流输电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压直流输电接线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我国的±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中,每极一般采用的是阀组串联接线方式,即400KV+400KV=800KV,每极阀组采用一个高压阀组和一个低压阀组串联,每个阀组由一个12脉动阀塔构成,其输送功率一般为6000MW左右,送电距离为1800km左右。而在我国的常规±500KV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中,每极一般采用的是一个阀组,每个阀组由一个12脉动阀塔构成,其输送功率一般为3000MW左右,送电距离为1200km左右。
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电力输送工程,如输送功率较小,初期600MW,最终1200MW,并且初期规模和最终规模的时间间隔在10年以上,送电距离为1000km左右的直流输电工程,如果仍然采用常规的±500KV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来输电,将会造成很大的设备投资浪费,而且不利于节省占地面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高压直流输电接线结构,既可以解决输电功率较小、输电线路较短的直流输电工程中的接线型式问题,又可以达到节约初期设备投资、节省占地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高压直流输电接线结构,主要包括换流变压器和阀组。所述的阀组每两个构成一个完整的12脉动阀组,12脉动阀组之间则采用并联接线结构。在所述的每个12脉动阀组中,其中的两个阀组先串联接线,然后再与另外两个同样串联接线的阀组采用并联接线结构。在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中,每极采用两个所述的12脉动阀组并联接线结构,所述的高压直流输电常规的电压等级为±500KV,最优的电压等级为±400KV;因此,所述的阀组晶闸管阀可选择额定电流为750A的4英寸晶闸管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接线简单、设备投资低、输电线路可靠性高、运行稳定并且节省占地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高压直流输电接线结构的结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高压直流输电接线结构,主要包括换流变压器1和阀组2,所述的阀组2每两个构成一个完整的12脉动阀组,12脉动阀组之间则采用并联接线结构。在所述的单个12脉动阀组中,其中的两个阀组2先串联接线,然后再与另外两个同样串联接线的阀组2采用并联接线结构。在实际应用的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中,每极采用两个所述的12脉动阀组并联接线结构。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压直流输电接线结构,对于输电功率较小,如初期600MW,最终1200MW,并且初期规模和最终规模时间间隔在10年以上,输电距离为1000km左右的直流输电工程,其输电电压等级采用±400KV较为合适。而且,在初期输电功率较小时,每极可以建设一个12脉动阀组,以减小初期设备投资和占地;在达到最终规模时,每极可采用两个12脉动阀组并联接线。采用12脉动阀组并联接线结构时,其有益效果在于:
(1).无论初期规模和最终规模条件下,在其中任一个12脉动阀组功率丢失的情况下,输电线路系统还能够保持稳定运行,频率变化在允许值范围内,对电力系统冲击和电能质量影响更小。
(2).由于输电功率较小,晶闸管阀的额定电流仅为750A,可选择4英寸的晶闸管阀,国内晶闸管阀制造技术能满足要求,而且具有一定的运行经验,有利于换流阀国产化。
(3).换流变压器可采用单相三绕组换流变压,既节约了设备投资,又减小了占地;而且初期换流变压器和交流滤波器的投资更低。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接线简单,既可解决直流输电功率较小、输电距离较短的电力线路接线可靠性问题,又达到节约投资、节省占地的目的,从而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未经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4884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缆应力消除器
- 下一篇:电池壳体用盖及电池壳体用盖的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