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塑封引线框架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41901.5 | 申请日: | 2012-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402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15 |
发明(设计)人: | 苏江;朱阳军;卢烁今;徐承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江苏中科君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3/495 | 分类号: | H01L23/495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04 | 代理人: | 曹祖良 |
地址: | 214135 江苏省无锡市新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塑封 引线 框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芯片的封装载体,尤其是一种塑封引线框架。
背景技术
引线框架作为芯片的载体,是一种借助于键合材料(金丝、铝丝、铜丝)实现芯片内部电路引出端与外引线的电气连接,形成电气回路的关键结构件。如图1所示,通常的芯片封装中的引线框架包括框架底板、内引线、外引线。在芯片塑封的时候。需要先在芯片表面覆盖一层胶,起到保护作用,防止塑封时候环氧树脂对芯片产生影响。普通引线框架在采用滴胶工艺时,所用的胶量要严格控制,胶少了起不到保护作用,胶多了会大量溢到框架防水槽的外面,对后面的注塑工艺造成影响,使得框架与和环氧树脂之间存在分层,导致产品在工作过程中的热量不能很好的散发出去,最终导致器件因温度过高而失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补充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塑封引线框架,在原有的引线框架上增设金属立体护围,塑封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将胶液限制在金属立体护围内,并能够在芯片表面形成一定厚度的胶体,从而能在注塑工艺中更好地保护芯片。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塑封引线框架,包括框架底板、内引线、外引线,还包括设置在框架底板上的金属立体护围;所述金属立体护围面向外引线的一边开口,其余三边依次连接,围绕防水槽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1.在塑封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将胶液限制在金属立体护围内。
2.能够在芯片表面形成一定厚度的胶体,从而能在注塑工艺中更好地保护芯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塑封芯片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塑封引线框架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未塑封前的引线框架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封装完成后的塑封引线框架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2、图3、图4所示:
一种塑封引线框架,也称为浅腔体引线框架,包括框架底板2、内引线6、外引线3,还包括设置在框架底板2上的金属立体护围1;所述金属立体护围1面向外引线3的一边开口,其余三边依次连接,围绕防水槽5设置。
引线框架作为芯片7的载体,是一种借助于键合材料(金丝、铝丝、铜丝)实现芯片内部电路引出端与外引线的电气连接,形成电气回路的关键结构件。通常的芯片封装中的引线框架包括框架底板2、内引线6、外引线3。塑封是用传递成型法将环氧树脂4挤压入模腔并将其中的芯片7包埋,同时交联固化成型,成为具有一定结构外型的半导体器件的封装过程。在芯片7塑封的时候。需要先在芯片7表面覆盖一层胶,起到保护作用,防止塑封时候环氧树脂4对芯片7产生影响。普通引线框架在采用滴胶工艺时,由于没有金属立体护围1,所用的胶量要严格控制,胶少了起不到保护作用,胶多了会大量溢到框架防水槽5的外面,,对后面的注塑工艺造成影响,使得框架与和环氧树脂4之间存在分层,导致产品在工作过程中的热量不能很好的散发出去,最终导致器件因温度过高而失效。
本实用新型的设置在框架底板2上的金属立体护围1,贴近防水槽5,围绕防水槽5设置,三条边具有一定的高度,这样一来,采用滴胶工艺时,可以适量的多覆盖一些胶液,胶液刚刚漫过防水槽5即被金属立体护围1挡住,可以很好地将胶液限制在金属立体护围内。并能够在芯片7表面形成一定厚度的胶体,从而能在注塑工艺中更好地保护芯片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江苏中科君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江苏中科君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4190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