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流延机的摆辊张力控制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40783.6 | 申请日: | 2012-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449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2 |
发明(设计)人: | 杨国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泉州市丰泽区东方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H23/26 | 分类号: | B65H23/26;B65H23/18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李秀梅 |
地址: | 3620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流延机 张力 控制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薄膜流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流延机中对薄膜张力进行控制的机构。
背景技术
薄膜生产过程中,对薄膜的张力控制要求十分严格,生产过程中张力不稳定会直接影响产品的品质。传统的薄膜生产工艺中控制张力是通过工作人员的经验手动调节,无法保证控制精度,生产质量得不到保证。
为解决上述问题,授权公告号为CN202007055U公开了一种塑料制袋机中的薄膜张力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塑料制袋机的薄膜张力控制装置包括张力传感器、张力控制器、变频器和电机,张力传感器在塑料制袋机安装张力辊的轴承座底部设置,张力传感器与张力控制器、张力控制器与变频器、变频器与电机之间通过导线连接。该种张力控制装置通过张力传感器直接对张力进行检测,并将检测信号反馈给张力控制器实现对薄膜张力的控制,当处于平衡状态的张力控制系统受到较强的干扰时,系统不能立刻做出反应,张力控制系统反应速度慢会直接影响薄膜的生产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流延机的摆辊张力控制机构,包括张力检测装置和张力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张力检测装置包括 摆辊组件、电位器、驱动气缸和过渡辊,所述摆辊组件包括摆杆和设置于摆杆下端的摆动辊,电位器与摆杆的摆动中轴连接,驱动气缸与摆杆连接以驱动摆杆左、右摆动,所述电位器与张力控制装置连接并将检测信号反馈给张力控制装置,张力控制装置根据检测信号控制薄膜通过过渡辊的线速度。
进一步的,所述张力控制装置为PLC控制器。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气缸为无摩擦气缸。
进一步的,所述过渡辊设有两个,分别设于摆动辊的上、下两侧,且与摆动辊直径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张力控制机构存在的问题,当张力变化时摆杆向左或右摆动,张力调节装置通过电位器反馈的阻值变化对位摆杆位置的变化,张力调节装置通过对薄膜线速度进行调节使摆辊向平衡位置靠近,实现张力的准确控制;摆辊组件可在张力检测装置与张力调节装置中起到缓冲的作用,减少反应过程中对薄膜的影响,提高产品的质量,可满足于不同速度的薄膜生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摆辊张力控制机构第一工作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摆辊张力控制机构第二工作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摆辊张力控制机构第三工作状态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
参照图1、图2、图3所示,一种用于流延机的摆辊张力控制机构,包括张力检测装置和张力控制装置,所述张力检测装置包括摆辊组件1、电位器2、无摩擦气缸3和过渡辊41、42;摆辊组件1包括摆杆11和设置于摆杆11下端的摆动辊12,电位器2与摆杆11的摆动中轴连接,无摩擦气缸3与摆杆11连接以驱动摆杆11左、右摆动,过渡辊41、42分别设于摆动辊12的上、下两侧,且与摆动辊12直径相同,电位器2与张力控制装置连接并将检测信号反馈给张力控制装置,张力控制装置为PLC控制器。
图1、图2、图3为该种用于流延机的摆辊张力控制机构的不同状态时的示意图,参照图1所示,设置无摩擦气缸3的压力,薄膜10通过过渡辊41进入摆动辊12,并从摆动辊12流出后通过过渡辊42进入下一环节,此时薄膜10的张力与摩擦气缸3的作用力保持平衡,使摆杆11处于垂直状态。参照图2、图3所示,当薄膜10张力过小/过大时,摆杆11向左/向右摆动,此时将过电位器2的电阻值变化信息反馈到张力控制装置中,张力控制装置通过对薄膜10的线速度进行一个反向调节,调整薄膜10张力,调节薄膜10的线速度后摆杆11向平衡位置靠近,因为无摩擦气缸3的压力恒定,当摆杆11回到垂直位置时薄膜10张力与摩擦气缸3保持平衡。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泉州市丰泽区东方机械有限公司,未经泉州市丰泽区东方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4078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导向轮机构及铁路公路两用车
- 下一篇:氯气阀阀座压塑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