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薄片或薄膜成形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40001.9 | 申请日: | 2012-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631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7 |
发明(设计)人: | 坂根作裕;隅垣贞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立造船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9D7/01 | 分类号: | B29D7/01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慧永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90 | 代理人: | 李雪春;王维玉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薄片 薄膜 成形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适用于光学用途的薄片或薄膜的成形的薄片或薄膜成形装置。
背景技术
本申请人在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11-235747号)中公开了一种薄片或薄膜成形装置,其由高刚性的金属辊构成主辊,并由具有弹性(挠性)的薄壁金属外筒构成按压辊,通过使薄壁金属外筒弹性变形并按压金属辊,使按压辊与主辊面接触。
在上述成形装置中,由于对一次夹压形成的薄片或薄膜的成形厚度进行调整,所以期望的成形厚度越薄越需要加大成形压力,有时会出现薄壁金属外筒发生塑性变形的问题,另一方面,成形压力过小时会出现与主辊的密合变差而得不到良好的转印面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片或薄膜成形装置,能够使无残余应变且适用于光学用途的薄片或薄膜的成形厚度变得更薄,还能够以高精度进行压花面等的转印。
本实用新型的薄片或薄膜成形装置包括:第一夹压部,将从挤出成形机挤出的熔化树脂由主辊和第一按压辊夹压成形;第二夹压部,将从所述第一夹压部沿主辊的外周面送出的熔化树脂由主辊和第二按压辊夹压成形;修整部件,对所述第二夹压部中夹压成形的熔化树脂的宽度进行裁切修整;引入部,将所述第二夹压部夹压成形的熔化树脂边引入至少一对引入辊之间边送出;以及卷取辊,卷取经过了所述修整部件和所述引入部的熔化树脂,所述薄片或薄膜成形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主辊具有不会因成形压力而变形的金属制刚性外筒以及所述刚性外筒内的冷却空间,所述第一按压辊具有带弹性的薄壁金属制第一弹性外筒和所述第一弹性外筒内的冷却空间,所述第二按压辊具有带弹性的薄壁金属制第二弹性外筒和所述第二弹性外筒内的冷却空间,设定为所述第二弹性外筒的壁厚大于所述第一弹性外筒的壁厚,且所述第二夹压部的成形压力大于所述第一夹压部的成形压力。
此外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弹性外筒和第二弹性外筒中的至少一个弹性外筒与其内周面离开间隙内嵌有内筒轴和多个肋,所述内筒轴呈同一轴心状配置,多个所述肋从所述内筒轴每隔一定角度向半径方向突出设置并在周向划分冷却空间,所述肋围绕所述弹性外筒的轴心形成螺旋状的流道。
而且优选的是,所述熔化树脂适用于光学用途的薄片或薄膜的形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薄片或薄膜成形装置,通过在第一夹压部中利用第一弹性外筒的弹性变形、使第一按压辊隔着熔化树脂与主辊面接触并夹压成形后,在第二夹压部中利用第二弹性外筒的弹性变形、使第二按压辊隔着熔化树脂与主辊面接触并再次夹压成形,能够形成成形厚度更薄的薄片或薄膜。此外,通过使用比第一弹性外筒壁厚大的第二弹性外筒,且第二夹压部以大于第一夹压部成形压力的成形压力进行夹压成形,可以使温度降低而持续硬化的熔化树脂容易与主辊和第二按压辊紧密接触,能够在熔化树脂上高精度转印镜面或压花面。因此,可以形成成形厚度更薄、转印精度更高且没有残余应变的适用于光学用途的薄片或薄膜。
此外,在第一弹性外筒21和第二弹性外筒31的至少一方中,利用从内筒轴向半径方向安装的肋将冷却空间划分为多个螺旋状的流道,能够使冷却流体均匀分散以均匀冷却按压辊的外周面。此外,由于弹性外筒与肋之间形成有即使因成形压力发生弹性变形也不会接触的间隙,所以不会妨碍夹压部的弹性变形,此外,在弹性外筒上施加过大的成形压力时也可以抑制塑性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薄片或薄膜成形装置的主要结构实施方式的横断面图,(a)表示构件的结构,(b)表示尺寸。
图2是同一成形装置的纵断面图。
图3是同一第二按压辊的冠部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同一第二按压辊的槽部的局部断面图。
图5是简要表示同一成形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P熔化树脂
DT型模具
F1第一夹压部的成形压力
F2第二夹压部的成形压力
1第一夹压部
2第二夹压部
10主辊
11刚性外筒
15流道
20第一按压辊
21第一弹性外筒
25流道
30第二按压辊
31第二弹性外筒
35流道
40修整部件
50引入部
50a引入辊
50b引入辊
60卷取辊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立造船株式会社,未经日立造船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4000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和成像设备
- 下一篇:液态树脂能均匀加温的激光快速成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