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蓄电池外壳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37272.9 | 申请日: | 2012-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058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谭茂强;张旭光;张雪焱;贾斌;谷新梅;鲁丽娟;贺艳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1M2/02 | 分类号: | H01M2/02;H01M2/20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谢伟;曾旻辉 |
地址: | 510663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蓄电池 外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蓄电池配件,特别是涉及一种专用于阀控铅酸蓄电池的蓄电池外壳。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力储能阀控式铅酸蓄电池以600AH、2V的铅酸蓄电池最为常见,其体积较大,1.5V碱性电池体积较小。电力储能阀控式铅酸蓄电池采用蓄电池架的方式组装蓄电池组,一般根据蓄电池的尺寸,设计蓄电池架,蓄电池正负极之间采用连接片方式连接;1.5V碱性蓄电池则尺寸固定,蓄电池组装方式灵活,正负极之间采用卡槽的弹簧压力连接。当智能微网采用分布式储能方式时,储能阀控式铅酸蓄电池安放在统一标准的箱体内,目前的储能阀控式铅酸蓄电池没法满足灵活简便的箱式组装方式。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能够灵活简便的组装储能蓄电池组的蓄电池外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蓄电池外壳,包括壳体和设于壳体上的阀控部件,所述壳体的一端设有向外凸起的正极,所述壳体的另一端设有向内凹陷的负极,所述阀控部件设于所述壳体的具有正极的端部。
本技术方案在使用时需要将阀控铅酸蓄电池改型,两侧适应卡槽式安装,并方便电池检测布线。壳体的正负两级改为上凸下凹布置的重力接触结构,并取消了连接极片,阀控部件仍在上部,即壳体的正极。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外壳的正极与负极分别设有监控线接线端子。可通过监控线接线端子连接监控线,便于监测线的监测。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为长方体形状的空心壳体结构。目的是便于蓄电池能够更加灵活组装成蓄电池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能够适应分布式蓄电池储能箱的结构,能够方便的安装拆卸蓄电池;
(2)采用了正负两级上下凸凹的结构设计,正负极的连接采用蓄电池自身的重力或者储能箱的弹簧压力作用,并取消了传统蓄电池正负极采用连接极片连接的方式;
(3)正负极设计有监测线接线端子,方便监测线的监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蓄电池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蓄电池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壳体,20-阀控部件,30-正极,40-负极,50-监控线接线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蓄电池外壳,包括壳体10和设于壳体10上的阀控部件20,阀控部件20为现有技术中的蓄电池外壳常设的部件之一,在此不作详细赘述。所述壳体10的一端设有向外凸起的正极30,所述壳体10的另一端设有向内凹陷的负极40。所述阀控部件20设于所述壳体10的具有正极30的端部。
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壳的正极30与负极40分别设有监控线接线端子50。可通过监控线接线端子50连接监控线,便于监测线的监测。
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为长方体形状的空心壳体10结构,便于蓄电池能够更加灵活组装成蓄电池组。
本实施例所述的蓄电池外壳,在使用时需要将阀控铅酸蓄电池改型,两侧适应卡槽式安装,并方便电池检测布线。壳体10的正负两级改为上凸下凹布置的重力接触结构,并取消了连接极片,阀控部件20仍在上部,即壳体10的正极30。
本实施例所述的蓄电池外壳,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能够适应分布式蓄电池储能箱的结构,能够方便的安装拆卸蓄电池;采用了正负两级上下凸凹的结构设计,正负极40的连接采用蓄电池自身的重力或者储能箱的弹簧压力作用,并取消了传统蓄电池正负极40采用连接极片连接的方式;正负极40设计有监测线接线端子,方便监测线的监测。
在其他实施例中,在实现形式上,可以采用传统的阀控铅酸蓄电池,并需对蓄电池储能箱设计蓄电池架,但是实施工程时难度大、通用性差,更换蓄电池时需对蓄电池箱进行改造。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未经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3727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功能健身器
- 下一篇:城市轻轨用城轨车辆全功能实训教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