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弧形喷口的离心导流式消防水幕喷洒头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31486.5 | 申请日: | 2012-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830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2 |
发明(设计)人: | 张永明;赵兰明;秦俊;王渊明;赵恒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A62C31/05 | 分类号: | A62C31/05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1 | 代理人: | 杨学明 |
地址: | 230026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弧形 喷口 离心 导流 消防 水幕 喷洒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消防灭火器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弧形喷口的离心导流式消防水幕喷洒头,其具体为机械类流体喷洒灭火装置的灭火喷淋喷头。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高层建筑火灾事故时有发生,给人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高层建筑外墙的燃烧,往往是造成火势急剧蔓延至更高层导致严重事故后果的直接原因之一。
垂直壁面的火蔓延的控制措施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灭火剂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降低可燃物表面温度,熄灭火焰。这对灭火时水的作用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水喷淋技术对于外立面的火势蔓延作用效果应用性较差。其缺陷在于,这类灭火装置是为适用于室内火灾而开发,火灾发生时消防用水沿垂直管路喷出,冲击水平放置的溅水盘产生喷淋。由于该类喷淋头无法水平安置,因而对于垂直壁面的火蔓延的适用效果较差。
另外,高层建筑上消防用水有限,现有的水幕喷头往往采用冲击式设计,对水量和压力有较高要求,在水压较低或加压动力装置失效情况下,其成幕效果较差,在实际使用时既浪费消防用水,又容易延误灭火时间。
目前已知的针对高层建筑火蔓延的防控技术主要还是围绕建筑外墙的喷淋展开,涉及消防供水的保障、供水方式、系统整体控制等,如公开号为CN102085413A的“一种高层建筑外墙水幕灭火系统”的发明专利申请,内容包括消防供水子系统、消防控制子系统、室内消防子系统、外墙传感子系统以及外墙水幕子系统等。再如公开号为CN202086982U的实用新型专利“高层建筑外墙火灾的防护装置”,利用超高压水泵为安装于高层建筑顶部的喷洒环管供水,通过安装在喷洒环管上的水幕喷头进行喷洒实现灭火和缓解火蔓延的效果。而公开号为CN1391966A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所述的“消防水幕器”,主要是用以火灾现场的易燃易爆的化学危险品的紧急冷却、隔离,起到防止火灾向周围快速蔓延的作用。
以上所述专利均未涉及具体的水幕喷淋头设计,而传统的喷淋头对于消防供水的压力要求较高,只有在达到一定工作压力的条件下才具有比较优良的成幕效果。比如,“高层建筑外墙火灾的防护装置(公开号CN202086982U)”需利用位于底部的超高压水泵将消防用水输送至建筑顶部,对于高层或超高层建筑操作难度较大,实际生产效率并不高。而“消防水幕器(公开号CN1391966A)”中所述应用实例的水幕器工作压力为2~5Mpa,且只能用于地面,无法有效用于建筑外墙垂直方向上的火蔓延抑制。实用新型“水幕喷头(授权公告号CN2577899Y)”是基于传统喷射型喷头设计,在喷射孔之后加装凹弧面,以达到分散效果,由于喷射孔孔径比消防供水管路尺寸小,该种喷头仍无法克服对水压要求较高的弊端,对高层建筑火灾的适用有所限制。
当前针对高层火灾防治工作的共识是高层建筑应立足火灾自救机制创新,火灾的扑救需要内外夹攻相配合。现代高层建筑内部消防设施日益完善,但外部消防举高车辆的高度能力远远跟不上高层建筑的高度发展。因此,依靠外部供水以解决外部火蔓延的问题难度依然比较大。如何依托高层建筑内部现有消防设施,着力提高有限的消防用水储备,设计有效的防火隔离等,是高层建筑消防工作的着眼点。
为给高层建筑外墙消防工作提供技术参考,并为现有消防技术提供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本实用新型从高层建筑火灾蔓延的特点和喷头的成幕机理等方面为切入点,提出了适用于高层建筑上低压消防供水条件下的新型喷淋技术,设计发明了新型的水幕喷淋头。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消防喷头不能更好适用于高层建筑火灾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弧形喷口的离心导流式消防水幕喷洒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具有弧形喷口的离心导流式消防水幕喷洒头,包括喷头外壳和喷头芯;
所述喷头外壳包括底座、垫圈、进水管口,锥形帽以及出水盖板,进水管口在内部或外部设置螺纹以方便直接接入消防管路系统,锥形帽由半顶角为45度的圆锥面的组成,出水盖板直径和角度与底座圆柱缺体一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3148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